平和温煦,,玉润珠圆_温煦

继《翁月卿书法作品集》问世以后,翁先生新近又整理出版了多年来她自己创作撰写、且绝大部分是今年春上书写的作品选集,从而给读者送来了一份厚礼――一份不可多得的审美愉悦。

翁月卿先生其人其字有三奇:   一奇是她的传奇的家世。

翁先生出身于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常熟翁氏家族。

她的曾祖父翁心存,是前清咸丰朝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

她的祖父翁同爵任湖北巡抚,这也是翁先生一家落籍湖北的原因。

她的伯祖翁同书任安徽巡抚。

她的叔祖翁同�更负盛名,咸丰丙辰科状元,官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同治、光绪两朝的帝师,翁氏父子先后担任三个皇帝的老师。

这样一个“鲜花着锦之繁,烈火烹油之盛”的名门望族,其衰落之快,犹如流星划过夜空。

先是翁先生伯祖在太平军进攻时,失守定远获罪,被曾国藩参奏革职,充军新疆,死在西北。

她的叔祖因积极支持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引起慈禧太后的震怒,斥责他对皇帝“辅导无方”,“力陈变法,滥保匪人,罪无可逭,深堪痛恨”,差一点和谭嗣同等“六君子”一起做了刀下鬼;看在当过同治帝老师的份儿上,姑免一死,革职回籍,永不叙用,交由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同�狼狈回到常熟,晚景凄凉,看着地方官的脸色过日子,郁郁而终。

翁先生这一房,侥幸没有受到政治上的打击,但却天不假年。

她的祖父没有等到致仕退休便病死在任上,她的父亲也是英年早逝,失去了“顶梁柱”,家境一落千丈。

后来,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全靠她母亲做针线活度日。

翁氏家族大起大落的兴衰史,有心人可以用来写一部类似于《红楼梦》的小说。

二奇是翁先生学习书法的传奇经历。

翁先生出生时,翁家已经败落,她一天也没有享受过“千金小姐”的风光,从呱呱坠地之时起,就备尝生活的艰辛。

因为家贫,她幼时没有上过正规学校。

幸而她母亲文化素养很高,在忙生计之余,亲自教她读书识字,教给她各种知识和道理,还指导她学习书法

写字无钱买纸笔怎么办?她父亲生前曾给武昌“伍华楼”、“柏华楼”等文具店写过招牌匾额,店老板感念旧情,把切下的纸头和压坏了的本子送给她;邻居吕老伯是小职员,把机关丢弃但还勉强可用的毛笔捡回来供她使用。

可以说,翁先生今天书法学问的造诣,追本溯源,完全得益于她母亲的教诲和在艰苦环境中的磨砺。

宋朝欧阳修四岁丧父,其母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终成大家。

翁先生的经历与之十分相似。

三奇翁先生晚年的书法,奇迹般地突破了“过老则衰”的常规。

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总结了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带规律性的现象:不老不成,过老复衰。

分析其原因是,只有到了相当年纪,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书法才会成熟,所谓人书俱老。

但是,年纪太大了,精力不济,书法又必然退步。

他举米芾为例。

米芾中年的书法,神采丰腴,转动照人,不愧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而米芾晚年的字如《虹县诗》、《破羌帖赞》等,枯干无韵,形同朽骨,“虽欲为贤者讳而有所不能也”。

我们知道,米芾去世时才五十六岁,不到六十的低龄老人,书法竟然就不行了,这规律是何等残酷。

然而,翁先生却是例外。

她今年高寿八十七岁,望九之年。

人们公认,她八十岁以后写的字,不仅丝毫未显衰颓,反而越来越精彩,锋芒内敛,玉润珠圆,平和温煦,使观赏者如坐春风。

这样的年龄越大字写得越好的特例,书法同道无不啧啧称奇。

有此三奇,读者朋友们一定会怀着寻幽探奇的浓厚兴趣,去欣赏、研读翁先生书法及其创作的诗词楹联,也一定会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笔者远在滇南,鱼雁往还,得知翁先生整理出版自撰自书作品选的盛事,十分高兴。

临风驰想,吟成一律,以表示祝贺之忱:      汉皋一树号常青,绿影婆娑沐晚晴,   遥念春晖温稚女,不堪荆棘说前尘。

艰难画荻欧阳子,风范临池王右军,   我自天南三祝酒,长拈彩笔写兰亭。

附:《翁月卿自撰自书作品选》自序      剥极必复,世事无常。

曩者,迭经丕变,余家道中落。

兴衰荣悴,判若云泥。

凄苦之状,有不堪言表者。

幸春晖在室,孺恋有依。

先母朱太夫人,以青年嫠妇,处变不惊,力支危局。

躬亲针黹之业,以博全家六口�粥之资。

嗟夫!何其贤也,抑何其难也!余幼喜书法,母谆谆指教,以女红针脚匀正为喻,启余领略书艺结体之美。

斜月窥窗,一灯如豆,母挥汗劳作,余伏桉描红,此情此景,思之尚有馀悲。

感母期望之殷,余学书不敢稍懈。

叔祖同�公系清末书坛巨擘,史称“自成一家,为世所宗”。

余生也晚,未获亲聆謦�。

珠玉在前,心慕手追,此学书不辍之又一动因也。

临池日久,小有所悟。

太史公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窃以为书法亦当如是。

临帖摹碑,乃入门之阶,不可或阙。

然卓尔成家,则需融会百家,贯通今古,探天人合一之境,出以性情,独标特色,不落前人窠臼。

余不揣浅陋,常以此自勉。

夫悬鹄的于万里之遥,踽踽行来,约略二三里而已。

有生之年,犹望再进一程,斯已足矣。

九旬老妪,夫复何求。

是为序。

岁次庚寅孟春�旦月卿叙并书时年八十七。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