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李”墨盒献芹]董献芹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0年第二期刊载的方喜中先生《“左李”书雄一盒收》一文(以下简称方文),方先生宝藏的两方刻铜墨盒,其一为清末重臣李鸿章题字刻铜名家陈寅生所刻;另一则为同样是晚清重臣的左宗棠所书,但未镌刻者姓名。

方文资料丰富,图片清晰传神。

两方墨盒,刻工精美,刀法流畅,文字古朴俊雅,字字传神,实为刻铜之中的精品。

我也是刻铜墨盒的爱好者,十余年来收藏也有不少,精品不乏,普品也多,也积累了一些鉴赏的经验。

因此,不揣冒昧,对方文所示的两方墨盒,写一点观后感,以为献芹,同时向方先生求教。

芹,我是喜欢的,也有人不喜欢;不知方先生是否喜欢,但我希望能够喜欢。

再者,这对活跃刊物气氛。

交流沟通读者编者作者,应该有所裨益,编辑先生也应该是欢迎的。

我的浅见也许是不全面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署“李鸿章题”的那一方刻铜墨盒方文确认为李书,愚意以为非是。

理由如次:第一,“李鸿章题”四字为后加款。

这只要认真品鉴一下刻文刻款的书法风格,就可以明确感到,刻文笔画苍劲有力,字字生动传神,而刻款则刀法软弱,文字疲惫无神,二者相差了好几个档次。

第二,从包浆来看,刻文刻款不同,刻款的包浆作旧明显。

第三,从盒面文字的分行布局来看,刻款偏处于左侧,显得极为局促狭窄。

从全局来看,整篇文字的章法气韵,都被这后加的款子破坏了。

作为刻铜名家的陈寅生,断不会有如此拙劣的分行布局,则后人之伪刻可知。

第四,从礼制、名分等层面来看,问题更是突出。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清代社会,尊官敬上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准则,在文人的交往中,更是不可逾越,否则,便称之为“僭越”。

陈寅生也是文人,自然懂得,他只是受人之请而刻铜的工匠,怎么能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中堂大人李鸿章之前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对比左宗棠书的那一方墨盒就可以知道,因为有左氏的大名,刻者就干脆不具名,以示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读书人都是知道的。

再者,从赠人的角度来看,既然受赠者是被称为“一兄大人”的人,而书写的内容又不是自己的诗文,也不是书牍,充其量是一个临帖(下文笔者还会谈到),而用一个“题”字,实在是极不得体、不伦不类的。

作为大政治家、大文人的李鸿章怎么会犯这类小儿科的错误呢?纵观古代书家书作,在自己的名字下着一“题”字的,实在罕见。

近现代也是这样。

就是当代,真正的大家,也是这样。

试举二例,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学者文人如启功,他们的书作都很多,但在自己的名字下着一“题”字的,不是没有,但是极少见。

这难道都是偶然的吗?否!自有深意在焉。

及至时下,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附庸风雅,则“题”字满天飞舞。

寅生刻铜墨盒上的伪刻,正是这一时风的反映。

当然,这一些,伪刻者自然是不懂的,以为添刻李鸿章的大名,就奇货可居,可以高昂其值,殊不知,佛头著粪,好东西给糟蹋了。

这方刻铜墨盒的受赠人方文以为是“阎南图,字搏风,号天池”者,非是。

照片清晰显示是“抟九”而不是“搏风”。

“抟九”作为受赠者。

与刻者陈寅生肯定有关。

或亲或友,而只是其刻铜作品的预定者(消费者)而已。

观齐白石书画的题款可知。

齐氏作品的题款称兄道弟者不少,其实那些人,不少就是他的作品的买家。

方文称“古玩商的一诺千金让人叹服”。

其实可能是高看了他们。

现今古玩制赝售假比比皆是,造假范围之广、门类之多、手法之高超。

可谓前无古人,史无前例。

钱把人搞疯了,市井钱奴自不必说,某些博物院的所谓专家。

也经不起钱的诱惑,通过出具所谓“鉴定证书”渔利,指赝为真,出卖公正与良心,有的就干脆投入到制赝售假的大军。

造假者总是让识假者瞠乎其后,自叹没想到,真是没想到!即如刻铜墨盒的后加款,亦手法百端,如书法则加大名头;山水花卉则加陈年(半丁)、白石、茫父等;素面的老盒则加刻什么“北伐胜利纪念”、“抗战胜利纪念”等等。

这些在坊间、地摊都可以经常看到。

笔者最近还看到一方署刻“陕西军区”制造和颁发的、刻有朱德题辞的墨盒,故作新奇,引人上钩,这也是制赝售假的手法之一,购之者不可不明察确断,深思而慎取也。

二、刻文探源。

方文发表的这两方刻铜墨盒,以刀代笔,刻文精美,但对其文字的出处,方文不曾涉及。

愚意以为,书法艺术的文字意蕴与书写形式是高度统一的,欣赏盒面上的字刻得如何如何好,而对这些文字的内容却略而不谈,这始终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那么,这两段刻文为什么好呢?又是出自何处呢?其实,左书的那一方已经注明“临坐位帖”,事有凑巧,寅生刻的那一方,文字也是出自“坐位帖”。

所谓“坐位帖”,规范的名称应该是“争坐位帖”,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写给定襄王馔射郭英又的尺牍稿本,名为《与郭英又书》。

广德二年,汾阳郡王郭子仪,自泾阳入朝,百官迎于开远门,代宗至安福寺接待。

当时,鱼朝恩声势甚盛,虽然只是一个宦官,但坐次却在郭英义之上;颜真卿对此事颇有看法,就写了一封信给郭英义。

就内容而言,是争坐位或论坐位,故后人称此书稿为《争坐位帖》。

颜真卿以楷书著称,而此稿却是行草,劲挺苍遒,甚受后世书家推崇,如宋代米芾即推为“颜书第一”。

此帖与《祭侄稿》、《告伯父稿》并称颜真卿“三稿”,又有人将此帖与王羲之《兰亭序》并称为行书双壁。

此帖宋时藏安师文家,尝刻以传世,现存多种刻本。

此帖被公认为行书规范,故唐代以来临写者甚多,“左盒”即为临帖之作,而“寅生刻盒”的文字亦出乎此。

近年来,书坛对于二王、赵孟�、董其昌等人的书法关注得多一些,而对于颜真卿的书法,楷书之外,常提到的则是《祭侄稿》,而对于《争坐位帖》则少有提到,也许是因为此帖篇幅较长(据说当年颜真卿写了七页纸),给临写带来不便。

既然“左陈二盒”的刻文均出自此帖,笔者将此帖的第一部分试加标点,抄在下面,以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正好,二盒的刻文也正包含在开头的这一部分中。

十一月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谨奉书于右仆射定襄郡王郭公阁下: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谓不朽;抑又闻之,端揆者百寮之师长,诸侯王者人臣之极地也,今仆射当人臣之极地,岂不以才为世出,功冠一时,挫思明跋扈之师,抗回纥无厌之请,故得身画凌烟之阁,名藏太室之廷,吁足畏也!然美则美矣。

而终之始难,故日满而不溢,所以常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常守贵,可不儆惧乎!《书》曰:“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功,尔唯天下莫与汝争能。

”以齐桓之盛业,片言勤王,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葵丘之会,微有振矜,而判者九国。

故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节末路之难也。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