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分析

摘 要:本篇主要?目挝牡乃母龇矫媛凼隽恕逗何涞酃?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作为教师只有把握好整课的内容,才能将知识全面、完整的教授给学生;只 有理清本课的逻辑,才能提取出主要内容;只有把握好先进的前沿基础,才能让学生汲取先进的思想;只要抓住重难点,才能有所取舍,功半事倍。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汉武帝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一、主要内容   本课选自教育部新编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题目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这三节通过题目与小标题 的对比,可以理解为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的措施,又可理解为汉武 帝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巩固统治而言,汉武帝的政策有谋略,有步骤,善于纳谏,善于选择,善于变通。

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文 化、军事等方面加强大一统的局面,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巩固郡县制的 成果,加强中央政权,选贤任能,北击匈奴,开发西域交通,在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逻辑顺序   本课的总思路为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个人的才能加上文景之治奠定的经济基础决定汉朝走向巅峰,当然适当的政策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文帝和景帝面对西汉初社会 刚建立的时期,经济凋敝,田野荒凉的景象,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即位面临诸侯分封割据的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合适的政策,从而 推动了这一问题的解决。

但是在西汉后期,朝廷腐败,土地兼并问题日 益严重,在这种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下,势必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本 课位于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主要包含秦汉两个王朝,通过写秦 的短命以及汉朝在吸取秦的亡国教训的基础上从第9课至15课用大篇幅 从农民起义、汉朝的建立、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方面描述了一个由弱到强的大一统的汉王朝。

本课题目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但是就题目而言可以分为两层含义:一是指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实现了国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统一;另一方面的“一统”是指汉武帝实现的“大一统”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政治方面实施“推恩令”权力统一,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一,另 外还包括盐铁专营的经济的统一,边疆安定,政局稳定。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思想、经济的角度来阐释本课,在教材导入部分,概述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即位之初面临的形势,引出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过的第一个盛世是如何出现的。

本课编辑的线索只有两条:一条是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具体措施来进行,与本课的三个小标题紧密切合,汉初文帝景帝父子采取休 养生息的政策使受到战乱破坏的社会得到恢复为汉武帝在位时的各项政 策得到强有力的支撑,而后进入到鼎盛时期。

另一条是按照横向的线索进行的,主要涉及的内 容有汉武帝所采取的关注民生、廉政公明、加强中央集 权的政策等。

就对西汉初年残破的景象随着文景之治无为而治的慢慢恢复,再到诸侯强大,独霸一方的危机,汉武帝继承和深化文帝、景帝的政策,分别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措施,最终实现了大一统

三、学科前沿   武帝经过汉初60多年的恢复,渴望自己建功立业,在中国人民大学 孙家洲教授的《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这篇论文中,孙教授提出:汉武 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在汉武帝心目中,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 所作出的功业都不是根本大业,都是在紧急状态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他 给自己定的历史使命,是要为后世子孙创造出一套可以长期沿用的治国 制度。

孙教授从儒家在国家当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 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选拔人才,监督官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 的论述。

《史学月刊》在2001年刊登了洪煜的《评汉武帝》这一文章,在文 章中,洪教授提到汉武帝的军事策略,在对匈奴用兵方面“尽管耗费了 几代人的长期的经营积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当时的广大人 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但是匈奴危机的解除这有利于汉政权有更 多的力量去对我国东南、西南、西域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加速了双方的 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祖国的统一。

”   四、重难点   本课的题目为大一统汉朝,众所周知,汉武帝实现了汉朝的大 一统,但是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一统”虽在文景之治即可体现,但真正能称得上是 “大一统”还是在汉武帝时期,所以本课的重点应为:“汉武帝与大一 统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为实现真正的大一统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措施。

本课的重点是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就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将封国分成更小的诸侯国,在讲授这部分的时候,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将汉武帝时期的政区图与秦始皇时期的中央集权政区图进行对比,对学生讲解,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汉朝仍采用不符 合时代的分封制,所以必然会进行变革。

思想方面,汉武帝采取的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所以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建议 教师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儒家在我国之后的长期的封建社会 当中的作用,与汉初实行的以道家为主的黄老之学进行对比,为什么汉 初实行黄老之学,为什么黄老之学在实行了60多年后,汉武帝又对儒学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黄老之学不适合汉朝的发展了?还是儒学进行改 造后更加适应元气恢复的汉朝的发展。

本课的难点确立为:“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作为初一的孩子比较难以理解思想对社会的反作用。

为了突破难点:采用横向上儒家和黄老之学及其他的各家进行对比,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进行纵向上的对比,分析为什么只 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从而进一步从社会背景上来进行对比。

还可以通 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每个人扮演不同的学派,进行讨论,当学生不 能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苟同的时候,最后由教师总结出汉武帝在董仲舒的 建议下糅合了百家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在教授经济层面的措施同样可以比较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

(作者单位:江宁区土桥初级中学)。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