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为地方税收培植了丰富的税源。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使地方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传统的税源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工作,现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随着征、管、查三部门的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若出现申报不实,偷、漏税等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一定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导致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税收管理员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对税源控管乏力,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二)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

(三)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基层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多、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缺少充分有效的时间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同时存在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日常工作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目前税收征管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工作要求。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县局征纳股应加强对基层分局税源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稽查局、征收分局作为税源监控的辅助管理部门,应及时反馈税收工作中发现的相关情况。基层管理分局作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应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并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常规及非常规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重点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工作之中,在征管工作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税政、法规、发票、信息中心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积极为基层部门强化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帮助和监督,多渠道多领域地实现税源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构建税源管理体系。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县局、基层分局要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人员数量与素质等因素,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考核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按照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的不同,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实行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及巡查记录制度,规范税收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工作,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围绕管理员工作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工作总结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的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地加强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基层管理分局要分区域、分经济类型、分行业、分类别、分户建立纳税人户籍档案。健全房屋、土地、车辆等信息。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

2、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实行分类组织与管理。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尤其是这两行业中的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征管难度大、漏洞多,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全面落实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三是抓好个体经营大户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个体经营大户的征管,减少税收流失。

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纳税评估。一是要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源头控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纳税人实现的税款数量,以及各税种收入的潜在分布情况,以便征收过程中心中有数,防止税源流失。税收分析主要是对税收收入的来源和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从中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调整税收工作部署和征管重点。要实现源头控制和税收分析的最佳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要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工作机制。

(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一是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处理好日常检查与稽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日常检查作为纳税评估稽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构建一种以纳税评估为基础,以日常检查为纽带,以稽查为总闸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与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三是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对查处的案件特别是典型案件要进行分析解剖,研究发案规律、作案特点和手段,及时发现税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打击、防范和堵塞漏洞的措施,并选择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宣传。

(五)加强协作,多头并进,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一方面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基层地税机关根据零散税收税额小、户数多、征收难度大的特点,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等方式,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特别是要加强对车辆、房屋租赁、房地产开发、个人所得税等征管薄弱环节税源信息的实时交换工作,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地方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