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联合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患儿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的肺泡表面张力降低的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是导致肺透明膜病的主要病因。

研究[1—3]显示,通过给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应用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同时排除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湿肺患儿、先天性肺炎患儿

将入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孕周30周12例,30~35周12例,35周6例。

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孕周30周13例,30~35周12例,35周6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本实验并签署同意书,均能够完成实验过程。

1.2 方法  对照组单独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批号:121101),剂量为100 mg/kg,加温后采用5 ml注射器吸取后通过气管插管注入,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采用复苏气囊加压通气1~2 min,然后在心电监护下观察患儿开始用药时、用药1 h、用药12 h和用药24 h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改变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后不同时间pH值改变情况的比较  观察用药24 h的pH值显著大于开始用药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844,P=0.0000)。

对照组用药24 h的pH值显著大于开始用药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698,P=0.0000)。

观察用药1、12、24 h的pH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用药后不同时间动脉血氧分压改变情况的比较  观察用药24 h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开始用药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782,P=0.0000)。

对照组用药24 h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开始用药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96,P=0.0000)。

观察用药1、12、24 h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用药后不同时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改变情况的比较  观察用药24 h的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开始用药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964,P=0.0000)。

对照组用药24 h的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低于开始用药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69,P=0.0000)。

观察用药1、12、24 h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患儿在出生后6 h左右开始发病,在出生后48 h病情逐渐加重,如果不能够采用有效的救治措施,此类患儿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5—7]。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且为进行性加重,患儿最后因为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而病死[8—10]。

一般来说,此类患儿的胎龄越小,出生时体重越小,其发病率越高。

目前的临床研究[11—13]认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救治措施主要是应用机械通气,同时给予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2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够在肺泡表面呈现均匀分布,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14—16]并有效抑制呼气末肺泡塌陷及萎缩,使肺内保持一定的功能残气量,这有助于稳定肺泡内压力,减少毛细血管内液体向肺泡内渗出[17—19]。

有研究[20—22]显示,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可能与支气管肺损伤有关。

相关研究[23—24]显示,在对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同时,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能够改善患儿呼吸困难,同时有助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改善患儿肺顺应性,提高氧合效应,有利于呼吸形成良性循环。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肺氧合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肺顺应性也得到改善,患儿治疗24 h后的动脉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同期,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同期;观察组的pH值大于对照组同期。

综上所述,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显著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缺氧症状,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雪,潘家华,陈洪.NCPAP和CMV早期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J].安徽医药,2013,17(12):2063—2066.  [2] 张军丽,高金星,刘海燕,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3,5(12):2197—2198.  [3] 李辉,王英,经廷森,等.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3):84—85.  [4] 朱敏.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剂和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 7(9):72—73.  [5] 潘舒萍.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6):151—15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