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分哪三期【失血性休克病人的体温下降与对策】

【摘 要】 目的:探讨创伤或失血性休克病人大量扩容治疗时的体温变化。

方法:失血性休克52例,除外伴随甲亢、低钾、感染等引起体温改变的疾病,来院时动态监测其体温变化。

结果:所有病例监测后10分钟即出现体温下降,最低值为32.7℃,60min内体温呈进行性下降

结论:应预防失血性休克病人大量扩容治疗时的低体温,尽早预防性应用保温措施,防止中重度低温的发生。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体温下降保温措施      创伤失血性休克为常见的急诊,主要病理改变为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组织缺血缺氧。

扩容治疗是救治休克的主要手段,大量输入常温或低温液体(如血液制品),体液再分布,代谢减慢等均可导致体温下降或发生低体温

体温可致寒战反应,使组织耗氧量增加4—5倍,氧解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导致缺氧,加重氧供需失衡;体温过低可导致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凝血异常、心律失常等并发症[1]。

我们对急诊收治的52例休克患者进行体温监测,以探讨控制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创伤性或失血性休克52例,男28例,女24例,其中四肢开放伤21例,肝、脾破裂10例,宫外孕破裂出血8例,卵巢滤泡破裂大出血7例,前置胎盘早期剥离大出血6例,入急诊科治疗时,PM8000监护仪监测体温

体表温度探头妥善固定于腋窝,表面贴以泡沫垫固定,以保证测温的准确性,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0 min、20 min、30 min、60 min、120min体温值。

入院后初步明确诊断,相关紧急检查的同时,立即进行液体复苏,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1000ml后输入羟乙基淀粉(130/0.4)。

均在30至60分钟内入手术室行手术治疗,手术室内同型号监护仪继续同方法监测体温,进手术室后启用空调,室温22℃—24℃,输入液体为室温,120分钟内均未输入低温制品如血液等,均未行液体加温和特殊保温措施。

2 结果   所有病例容量治疗后10分钟即出现体温下降,最低值为32.7℃,60min内体温呈进行性下降

低于35℃143(143/156)次,大于36.0℃12(12/156)次,均在容量治疗前。

未出现低于32℃的中度低温

见表1   3 讨论   失血性休克时机体交感、肾上腺素活性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腹腔内脏和体表小血管收缩。

检查诊治过程中躯体暴露,散热增加。

大量扩容治疗输入液体致体热丧失[1]。

以上因素致体温下降,随时间的推移体温进行性下降以致低温的发生。

体温致寒战反应,组织耗氧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加重了组织的氧供需失衡,使休克进一步加重,于治疗极为不利。

体温可抑制凝血级联反应、纤容亢进[2],于止血不利。

体温的控制重在预防,减少低温发生的风险,一旦出现中度低温(28℃—32℃)需升温治疗

除非休克不能纠正,可利用低温的脏器保护作用:a、减少耗氧,体温低1℃,耗氧率降低7%。

b、减少能量消耗、抑制氧自由基形成及炎性反应,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c、提高平均动脉压(MAP),降低心率,减少心肌需氧量,保护心脏功能。

4 保护体温的措施   4.1 减少辐射散热 控制室温不小于22℃。

尽量减少体表暴露,持续保暖,覆盖保温材料,局部辐射加温,手术时用温热水冲洗体腔。

低温者应用充气式加温保温[3]。

4.2 输入液体加温 容量治疗输入大量低温液体是导致体温下降迅速的主要因素,大量输入液体时应用恒温加热器,将液体加温至36—38℃,提高机体深层体温

可通过加温加湿器使吸入气体温度至42—46℃,可防止气道干燥,又可减少热量丧失。

4.3 特定升温治疗 可按体外循环技术、血液透析或动静脉旁路的加温技术,提高机体的深层温度或行升温治疗

表1 容量治疗后的体温变化( ±s)   治疗前 10min 20 min 30 min 45 min 60 min 90 min 120 min   36.0±1.1 35.5±1.2 35.2±1.3 34.5±1.3 34.2±1.2 34.0±1.4 34.0±1.2 33.7±1.4   注:体温单位为℃了。

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P<0.01         参考文献   [1] 刘�.危重失血性休克病人纠正低体温措施对比.安徽医学.2008,29(3):329—330.   [2] 肖旭东,等.容量治疗出血性休克家兔致低体温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实用医药杂志,2008,25(8):982—983.   [3] 段丽. 充气式加热气垫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护理杂志,2006,3(12):61—6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