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突发事件期间民众的心理应激反映和行为变化分析

[摘 要] 目的:为了解非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期间民众心理应激反映和行为变化特征,探讨导致心理恐慌和非理性行为的现象和程度。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整群抽样,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导致心理恐慌和非理性行为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不同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地区间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非典疫情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导致人们出现行为的改变和盲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政府在平时就应该切实做好民众公共卫生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和控制。

[关键词] 非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民众心理应激

非典一度打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它给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而给人们造成的无尽的恐慌更加剧了经济损失,甚至引起社会治安混乱。爆发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的非典疫情,不仅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伤害,而且由此病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量[1]。非典有可能再度发生,禽流感已在全球蔓延,多少已曾出现过的疾病会再度出现,多少未曾出现过的新病种也会出现。因此,非典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我们不得不思考我国未来医学的疾病控制体系如何建立,我们不得不思考国民的良好卫生习惯如何养成,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应对这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作为预防医学工作者,它不仅要求我们有更加专业的业务水平,有更加科学的防范手段,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建立更加合理的预防体系,还需要我们在遇到非典、禽流感这样的突发事件时能够稳定民心,配合政府发动全社会参与,以最短时间控制疫情。为此我们需要了解民众疫情突发事件中的反映,因此,我们对山西省民众非典期间相关知识的了解、行为特征、心理应激状况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以掌握突发性卫生事件期间民众行为特征和心理应激状况的客观数据,为政府制定救灾防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我省、娄烦、沁县、太原、忻州五地区的民众700名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按照KAPB模式,参考有关文献自行设计《对非典的认识、态度及相关问题调查表》,内容涉及民众的一般情况,对非典的认知、心理行为应对方式、应对非典的认知指标、应对非典行为指标、应对非典心理指标三个方面等,调查的内容包括共75个问题,非典调查表每个问题有3个答案(符合、不一定、不符合),只选其中1个最符合自己想法和实际情况的答案。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进行现场无记名调查。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此只对民众的一些非理性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其他将另做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共发出调查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90份,有效率为98.57%。其中男性为509人(73.77%),女性为181人(26.23%)。职业包括:学生、教师、农民、工人、医生、干部、无业、其他。调查者中年龄11岁~86岁,平均年龄为(38.8±16.0)岁。

2.2 民众非典的认知状况 我省民众非典病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非典疑似患者的确定过于敏感,对非典的疗效表示怀疑和担忧,对非典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广泛关注,老年人接受政策改变习惯的主动性远不如年轻人。

表1 非典流期间我省民众行为调查结果(略)。

2.3 非典期间民众心理应激状态 个人心理应激特点表现为对自己的安全表示担心,反映了民众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焦虑和不安引发了个人行为的相应变化;恐慌心理未导致思维和判断的扭曲。群体心理应激特点表现为男性民众心理状态较稳定;30岁、40岁年龄组民众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家庭其它成员的心理;获取的相关信息利于降低群体民众的内心问题恐慌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