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英文_缺席

一个故事你也许听说过,说的是当年“反右运动中,某单位有一个右派指标”,单位小,全体人员就在一起开会研究,看谁更符合条件。

讨论如马拉松,最后有一位坐不住了,起身去了一趟厕所。

当他解决了轻松一下的问题回到会场时,讨论会也结束了,大家把他选成了“右派”。

这是一个黑色幽默,只有经历过这场运动的人,才会在其“轻松问题”之后体会到这个缺席的沉重。

我还听到另一个缺席故事,也发生在“反右运动时。

运动到了尾声,某省文联的“反右”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类似庆功总结会的会场上,主席台上坐着领导。

某某同志提着水壶,上台给首长们倒茶,某首长回头一看,认识,脱口而出一句话:“李某某还没当右派?”这话被抓运动的听见了,连夜补上了李某某的“右派”帽子,第二天他便和去农场劳改的“右派”挤在一辆卡车上了。

这是不缺席的黑色幽默,老百姓的说法叫做赶上最后一班车。

这个故事太有编造的可能,我一听,第一个反应就是不信。

故事的人为了让我服气,还把这位李某某指给我看。

而我此时没办法将李某某指给你看,信不信由你了。

如果只有第一个缺席故事,这个世界上的事就要简单得多,凡是遇到可能与“指标”之类事有关的会,千万不要缺席开会之前先上厕所,开会中少喝水,坚持不缺席,也就可以消灾免祸了。

但世上偏偏多了第二个故事,这世界就有了悖论:“是缺席好呢,还是不缺席好呢?”这话听起来怎么那么耳熟?好像是哈姆雷特的台词。

我们只要按部就班地活一辈子,开会缺席还是不缺席就是个要琢磨一辈子的问题。

你会说,这活得累不累呀。

没法不累。

除了开会开出瘾来的主儿,没有谁会认为开会是件快乐而轻松的事。

各级政府一想到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改进机关作风”时,准保有一条:减少不必要的会议

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对一个单位而言就是开会,对一个人而言就是缺席

在当下中国,你如果要做到每会必到,公家的会、民间的会再加上同学会、同乡会之类的“无事生会”的会,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都可以泡在会上。

所以,我坚信,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凡会必到,从不缺席”的人。

大家都是不同程度的会议缺席者。

所以,如何缺席就是一门人生学问了。

在各种会议中,一般来说,有一种是不可缺席的。

开这种会,是你的“工作”或是你的“义务”。

比方说单位里在上班时间开的“学习会”,或是“民主生活会”之类。

也许这“学习”的内容只是念一篇报纸的文章,而这文章你早真正学习过了,但你仍然必须到会,听一位同事念这文章,直到你感到这文章比你读它时还要乏味为止。

在这类必须到会的会议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所有到会的人,也许只有一个人是神形俱备地到会,其他人是身体到会,精神退席。

我总在想,开一个会,如果能同时展现与会者此时的神往之处,这个会才真正精彩!   在我们进入全球信息时代的时候,开会作为“交流方式”的功能正在日渐退化。

开会更多的是仪式的意义,现在到处都在开“糖酒会”、“高峰会”、“交易会”、“调演会”……其主体就是两个招式,一个“开幕式”,一个“闭幕式”,除了仪式,其余的会议内容就是现代的“赶庙会”了。

不知这是开会方式的进化,还是对开会的一种集体缺席?   【原载2011年9月26日《城市金融报・今朝副    刊》】   插图/开会/李景山。

1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