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一起全日制寄宿学校小学生食源性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调查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516.4 R 179 R 181.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46—01   【关键词】 痢疾,杆菌性;食物中毒;疾病暴发流行;学生      2008年9月,诸暨市某全日制寄宿学校小学部发生1起食源性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该起疫情的调查结果如下。

1 一般情况      1.1 学校概况 该校位于城区,为全日制寄宿私立学校,小学部共有6个年级45个班级,在校学生1 472名。

教学楼共分5层,学生所在班级分布为低年级在低层高年级在高层。

小学部食堂加工就餐地点分布:小学一~三年级以及四年级(1)、(2)班在食堂2楼就餐,食物由食堂2楼加工供应,其余小学生和教师分别在食堂3楼和1楼就餐,食物由食堂1楼加工供应,食品原料由学校后勤统一采购,小学部6个年级供餐食谱均一致。

学校生活饮用水为市政直供水,学生饮水均为统一烧的开水,无使用自备水的情况。

学校厕所均为冲水式蹲坑,便后冲洗,通过下水道由市政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1.2 病例定义 在该私立学校小学部就读的学生,自9月19日以来出现发热37.5℃以上,并伴有腹泻(每天2次以上,粪便性状为水样或糊状)、腹痛、呕吐1项症状以上者,即为病例,否则为非病例

1.3 调查方法 采用个案调查表的方式,对发病学生开展面对面的个案调查,结合对学校的卫生学调查,查找危险因素。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百分位数等。

2 患病情况及原因分析      2.1 患病情况 2008年9月19—20日共计发现符合以上定义的病例125例,罹患率为8.49%(125/1 472)。

病例临床征象所占比例分别为发热(>37.5℃)占100.00%(125/125),其中体温>38.5℃的占84.00%(105/125);腹泻占84.80%(106/125);腹痛占32.00%(40/125);呕吐占23.20%(29/125)。

有86例作血常规检验,有84.88%(73/86)的病例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病例应用抗生素治疗,症状一般在2~3 d后消失,预后良好。

2.2 流行病学分析   2.2.1 时间分布 罹患学生发病时间呈单峰型,首例发病在19日8:00左右,13:00逐渐增多,至当晚18:00发病达到高峰,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病例发病流行曲线符合对数正态分布(Z=0.89,P=0.39)。

用公式x=(P��84—P��50)(P��50—P��16)/[(�P��84—P��50)—(P��50—P��16)]计算出平均潜伏期为11.2 h,推算暴露事件在19日6:50左右。

2.2.2 空间分布 发病的125名学生就餐地点均在食堂2楼,而在食堂1楼与3楼就餐学生和教师无一人发病

2.2.3 人群分布 病例均为学生,发病的125名学生中,男生78例,女生 47例,性别比为1.66∶1,其中一年级42例�(33.60%),二年级55例(44.00%),三年级26例(20.80%),四年级1,2班各1例(各0.80%),与食堂二楼就餐班级正好相�对应。

综合上述流行病学分析,高度怀疑发病食堂2楼就餐有关,且可能的餐次为19日的早餐。

2.3 食物加工过程调查 19日早餐为茶叶蛋与水饺,其中茶叶蛋采购原料新鲜,索证资料齐全,加工制作过程规范,煮沸时间在0.5 h以上,加工供应至食用整个过程未发现任何感官异常。

水饺食堂2楼自制,加工过程如下:鲜肉清洗、绞肉机绞成馅、冷藏存放18 h、次日早晨冷馅包成水饺(3 700余只),烧煮后供327名学生食用。

采购的水饺皮除供应小学部2楼食堂外,同时供应1楼食堂和同校高中部。

2楼食堂肉馅加工环境狭小,无清洗水池,绞肉机外观积污,使用前机器内壁、机内刀片未取出进行清洗消毒。

2.4 采样及化验结果 共采集发病学生肛拭子106份,其中有56例病例检出宋内志贺菌,检出率为52.83%(56/106);采集食堂留样食物样品32份、餐具样品8份、水样2份、食堂工作人员肛拭子42份,均未检出致病菌;采集面粉机及1楼、2楼食堂绞肉机样品各1份,其中2楼食堂绞肉机样品中检出宋内志贺菌,与发病学生检出的菌种相同,其余样品均未检出致�病菌。

3 讨论      125例病例均为2楼食堂就餐学生,1楼、3楼食堂就餐者未发现病例,且2楼加工食品仅供应2楼,1楼加工食品供应1楼、3楼,发病的差异仅与就餐和食物加工地点不同有关,其他因素均为共同暴露因素,可以认定该次事件是由2楼食堂引�起的。

发病学生发病时间相对集中,潜伏期较短,发病曲线高峰明显;发病者具有相同的发热、腹泻、腹痛、白细胞增高等细菌性感染症状;未发现病例之间相互传染现象,未发现第二代病例

根据病例时间分布和现场调查结果,可认为本次疫情是由一次同源性共同暴露所致。

根据病例发生时间推算出暴露餐次为9月19日早餐,暴露时间为19日7:00左右,暴露发病呈先因后果的因果时相关系。

水饺加工制作过程中,绞肉机刀片、内壁使用前未进行拆洗、消毒,导致致病微生物残留,使水饺肉馅受到交叉污染,肉馅在冷藏时间过长导致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同时在烧煮过程中,3 700余只水饺放入同一锅中烧煮,温度、时间及加热均匀度未控制好,未能完全杀死致病微生物,是造成本次食源性疾患暴发的主要原因。

9月19日该校2楼食堂早餐供应的该批水饺后来未再继续食用,该暴露因子消除后,学生发病数随之急剧下降,可以显示其明显的终止效应。

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判断本次事件为一起由集体用餐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引起暴发的食物为水饺,致病因子为宋内志贺菌,暴发原因为水饺加工制作过程污染及加热不均匀、不彻底。

(收稿日期:2009—08—04)。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