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与肝病的心理治疗

【关键词】 肝病 巫医 心理疗法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医学观念已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组特殊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在生活中需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因而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倾向[1],从而引起肝功能波动。因此,临床医生在用药的同时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是很必要的,这正是中国古代的祝由疗法

1 祝由的概念及变迁   祝由一词,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曰:“祝者,告也,咒同。由,病之所从出也。”《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其意即是用语言转移患者的精神,改变其气血紊乱状态,而治愈疾病。祝由之术存在已久,可远溯至上古,本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曾经是轩辕黄帝所赐的一个官名。《古今医统大全·卷一·历代圣贤名医姓氏·五帝·苗父》曰:“上古神医,以菅为席,以刍为狗,人有病求医,但北面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圣济总录·卷第四·治法·祝由》曰:“周官疡医,掌众疡祝药剐杀之齐,必先之以祝, 盖医之用祝崇矣。”历代中医体系都有祝由一脉,唐·王焘《外台秘要》收载“祝由科”,说明祝由最迟在唐代已成为中医体系独立一科。明代太医院设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祝由即为第十三科。而自清代中期以后这一原始的治病方法几乎遭到取缔,有人把它当作非科学的迷信,横加指责。而上溯直至《黄帝内经》,通篇不言鬼神作祟,认为“因知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是取效的原因。唐代王冰对祝由的注释为“祝说病由,不劳针石”。因此,祝由疗法实际上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心理疗法,应倍受珍视。

2 肝病患者心理问题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肝病患者存在较高比例的抑郁或焦虑症状[2]。有资料显示,有近1/3肝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1]。患者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倦怠乏力,睡眠障碍,压抑,焦虑,恐惧,精神不集中,悲观失望,全身一部位或多个部位不定位或不定时的不适(肝区疼痛最为常见),食欲下降,伴腹痛、便秘、腹泻等。慢性肝病心理状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向性心理反应慢性肝病中,多见心情忧郁沮丧,原先性格内向者,责己甚于责人者,尤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患者常常自责,感到自己给家庭和他人带来累赘和不幸,对疾病丧失信心,产生悲观厌世的念头。二是外向性心理反应,这是一种与上述情况截然相反的心理反应,经常会责怪医师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能尽心照料,每因小事而勃然大怒,任意挑剔,容易感情用事,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容易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的人际关系紧张。三是患者疾病习惯化,在肝病初期,患者感到自己有病,需要诊治,并配合治疗。认识自己有病这一点有其积极作用,可使患者能逐渐在有病的条件下达到心理和社会的适应。但另一方面,因病可免除某些社会义务及家庭中的某些职责,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疾病习惯化。即患者已习惯于有病的情况,在心理上持续依赖于医师的治疗及他人的照顾,这便成为康复心理障碍。产生肝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①疾病的压力,尤其是慢性肝病患者,病情迁延不愈,长期打针吃药,情绪极度低落;②对疾病的恐惧,得知自己患肝病后,担心肝癌变、肝硬化。惊恐担忧,日久成郁;③因歧视引起的社会压力;④干扰素等药物的副作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