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_近代报人的独立性与生存性

中国近代报人命运多舛,前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后有刘煜生、史量才、杜重远,一个个为坚持报人独立性而献身,唯张季鸾功成业就,寿终正寝,葬礼之豪华隆重,为民国报史上第一人。

何也?是因他能把报人独立性与生存性有机结合起来而已。

早期报人独立性的惨痛探索      辛亥革命前,受西方影响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报业活动,或宣传变法,或宣传革命,或维护政府,无不把报业作为党派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

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等一批独立报人崛起,试图探索出一条独立报业的发展之路。

张季鸾从1911年参加《民立报》,到1941年去世,他30年的报业生涯,可以一分为二,前15年备历坎坷,后15年纵横报坛,声名远播海内外。

1908年,他决心献身于新闻事业,但谢绝参加任何党派

他以为既然立志当一个新闻记者,以文章报国,做记者的人最好要超然于党派之外。

这样,说话可以不受约束,宣传一种主张,也易于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30年间他始终坚持新闻记者应该超然物外,保持独立性,尽管他做过孙中山的秘书和政学会报纸《中华新报》的总编辑,但从未介入任何党派,最终成为一个有巨大影响的独立报人。

1913年初,他与曹成甫创办北京《民立报》,因消息灵通、言论犀利备受各方注目。

1913年6月,因披露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内幕,震动全国,他与曹成甫锒铛入狱。

3个多月后,经好友多方营救得以出狱。

袁世凯称帝时,他和曾通一、康心如等创办《民信日报》,任总编辑,每天撰文抨击。

后《中华新报》聘他为总编辑,因披露段祺瑞以胶济铁路为抵押向日本秘密借款的消息,段等震怒,命令查封《中华新报》,张季鸾再次被捕,在北京警察厅拘押半个多月,经多方营救才获自由。

从事报业的前15年,惨遭两次牢狱之灾,与自己追求相近的黄远生、邵飘萍等著名报人先后被杀害,可见独立报生存环境之险恶。

此外,报业投资、经营、竞争及经济独立等都成为制约独立报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历经劫难的张季鸾认识到,在险恶的环境中,独立报人的事业要获得发展,首先必须学会生存,具有与专制等邪恶高压力量打持久战的能力。

其次必须有独立的经济和经营报业的才能。

前者使自己保持独立的本色,后者能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

在历经灾难、苦闷、彷徨与思索之后,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三人续办《大公报》,由吴鼎昌筹资并担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张任总编辑,改组成“新记公司大公报”,开拓独立报业的新局面。

独立性与生存性的有机调和      投资、经营、运作方式的改变。

吴、胡、张三者的结合,使《大公报》的独立性与生存发展性得到有机调和。

从吴鼎昌的资金、胡政之的组织(管理运营)、张季鸾的评论组合中,我们可以确定,它创立之始即为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前的政党报刊作为同仁团体有很大不同,而是体现出作为一个职业组织的基本特点,亦即报馆有独立的经济基础,有职业运作发展机制,有职业规范,有从业者的职业认同。

经济独立报纸得以自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报纸的发展须由良好的职业运作机制实现。

报馆既为职业组织,从业者即为职业报人

这种职业的自觉在张季鸾的诸多文字中屡有体现,在他看来,报人已经形成一种行业,业内对从业者的规范和操守应有明确之认识,用专业术语来形容,即已形成一专业共同体。

以往的报纸,或因没有独立的经济而依附于党派或政治,或经营不善而倒闭,或与专制政府对立而遭镇压。

张季鸾首先成功解决了前两个制约独立报业生存发展的因素,即经济独立和企业专业式经营,使《大公报》获得了一个基本的生存基础。

独立报人、知遇国士、爱国人士的角色调和。

在办报方针上,张季鸾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他也一直引领《大公报》同仁在实践这一方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文章,主张言论自由,抨击社会黑暗,揭露、反对国民党任意捕杀人的恐怖统治,如著名的骂汪、骂蒋等文章。

这是他作为一个独立报人的本质表现。

但由于处于一个黑暗、动荡不安和遭受外来入侵的时代,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张季鸾在保持独立报人的前提下,又成为著名的爱国人士和知遇国士

如果说抗战之前张季鸾的新闻思想还可用“自由主义职业报刊”来形容,那么抗战之时他的新闻思想出现了若干重大的变化。

就个人来说,张季鸾身上体现着不同角色定位的张力。

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民族情感上升至思想最主要的地位。

其次,张季鸾业已是全国卓有影响的报人,与政府当局的关系甚为密切。

贡献国家,服务抗战,在张看来,就是要报纸服从“国家中心”。

据今人吴廷俊考证,张季鸾的“国家中心论”提出于新军阀混战之时,酝酿于抗日救亡之际,正式形成于西安事变之后。

再者,蒋介石与张的特殊交往使张处于“报人”与“国士”的角色冲突中,“国家中心论”的提出亦与此有重大关联。

虽然张终身并未如陈布雷般入幕,但自从他力主保全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后,蒋每有重大国是都请张季鸾到南京商量,张季鸾也以国士报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成为未入幕之策士;而《大公报》也就成为蒋每天必读之物,该报的社论观点常常影响蒋的施政。

结语      张季鸾毕生以新闻为业,追求报纸独立、自由与职业化,但民族独立的主题和政治现实施加的诸多影响,使他在坚持独立的前提下,也显现出生存发展的灵活性。

生存发展必然要与政府当局“合作”,而“合作”之中又尽量保持独立,在这样的艰难之中取得《大公报报业,也是中国近代报业的空前辉煌。

独立性与生存性是中国近代独立报人必须处理好的两个方面,缺失前者则丢本色,无后者则存之不长,独张季鸾使二者有机调和,取得空前成就,实乃奇迹,可谓中国近代报业的一独特贡献。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系)   编校:施 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