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无为思想的当代社会价值

浅谈道教无为思想的当代社会价值。

【内容提要】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广义的道教无为思想。通过述说老庄以及历代高道们对“无为思想的演变与运用,以消除人们对道教无为思想误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处世之道。并论述“无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道教无为思想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反映出道教主张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久视、修道成仙的人生价值与信仰的核心思想,融入到现时社会之中,使道教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发展新方向,为道教文化能在二十一世纪中继续健康发展而贡献力量。

【关键词】 道法自然、见素抱朴、虚静无欲、返朴归真、上善若水。

一、 绪论。

说到道教的“无为思想,人们往往会误认为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和处世态度。这种认为,其实是不了解道教无为思想真正的意义而所致。那么,怎样才是道教的“无为思想呢?。

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相对于人的有为而言的。道教认为“有为”是违背自然运行法则去强行妄为的所作所为。如果不依据自然本性去行事,任意按照个人的功利原则去设置行动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盲目的行为,必然导致人的本性异化,产生大量的虚伪、丑恶、荒唐的现象。就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带来严重的灾害。那么,道教所倡导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美国陈荣捷教授曾把“无为”说成“不采取反自然的行为”或“顺其自然”的行为;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亦把老子的“为”分成与自然和谐的“为”和与违背自然的“为”;道祖老子(太上老君)说:“道常无为而无。

不为”说明了所为之为,都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因此,道教主张的“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干,是一种与人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层次上的“为”;而“无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健康成长。所说,道教的“无为”,既是一种顺其自然、顺应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化自然规律而行事者;也是修身养性之道与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 关于道教无为思想

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支柱之一,其思想体系中有一整套利益人类生活的方法,而“无为思想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历史的熏陶下,形成道教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思想,既是道教处事与修道为一体的人生哲理,也是调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诀窍。所以,要了解道教的“无为思想,就得先追溯其根源之所在。

(一)、无为思想的源流。

最早提出“无为思想的,便是道教的道祖——老子(即太上老君)。他针对春秋时的天道有为的神秘主义思想而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观点,去反对当时用有为的方法,破坏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使其春秋时的天下大乱,各自称霸称雄。百姓过着民不寥生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老子便提出天道是以一种自然无为的状态而存在的,来唤醒当时人们不要对天道以有为而为之。所以,他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指出了:“道常无为无不为,”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道”是在一种自然无为的形式下而产生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道”就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处不在,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加上宇宙自然周而不殆的运行,使之形成了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化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的生化过程,在老子看来,是在一种无声无息的无为状态中产生的。因而,老子认为“道”是永远保持着一种无为的状态,才能自然地化生宇宙的万事万物;那么,老子之“道”就成了道教界在修炼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在哲学上便成了哲学的最高范畴。所以,道教倡导信士们要运用先辈祖师所留下的“有为”方法去修炼达到“无为”状态,以至于“无为面是无不为”的境界就是得道。

在日常生活当中,道教是如何处理“为”与“不为”的关系呢?《道德经》中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说明了一个人如果是为学问求知识的话,他所学的东西就会目益增多;如果是学道修炼,那么,他就应该让自己后天的认识日益消除,除去再除,使后天的知见降低到最低点,才能让自身与自然和谐同步运行,达于返朴归真的“童真”之境,而就无所不为了。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充分反映出具有一定深刻性的老子认识论与方法论。有的学者却认为老子在这里宣传的是“反理性主义”,是“蒙昧主义”;还认为老子反对来源于实践经验的知识,而主张要认识“道”,只能靠神秘主义的直观,即“损”的方法。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偏见。那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呢?《河上公章句道德真经注》云:“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目以益多。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这个注释就揭示了“学”与“道”的实质。所谓“为学日益,为道目损”,正是说,“政教礼乐之学”是带着一定社会功利目的的人,以他们的喜怒爱憎好恶的“情欲”文饰而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自然之道”,则必须除去这些由个人“情欲”造成的伪饰。老子关于“政教礼乐之学”是由“情欲文饰”的认识,这与“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以及“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并不是老子的一种什么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至于“目益”与“日损”而推导出的“无为”,亦即“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则是合乎逻辑演绎出来的结论,即为“道常无为”之意。当然,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无为”是闻道的一种方法,并不是目的,所以在“道常无为”之后,紧接着便说“无为无不为”,进一步用“无为”做为“无不为”的必要前提,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融洽的重要步骤,才能达到和谐同步运行,上至返朴归真的无为之境,而就无所不为的境界之中。

庄子(南华真人)是老子的直接继承者,他在“无为思想上,既有继承也有发挥。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指出:不管是箫管、笙、簧等“人籁”,还是风吹“万窍怒喝”的“地籁”,以及各物因其自然而发声的“天籁”,都是“自己”“自取”的结果,而非其他东西发动而使之如此。故庄子从“无为也,天德而已矣”这一命题出发,指出:“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目月之自明,夫何修焉!”,来演绎出“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的结论。这与老子提出的天地万物“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心性修炼上,庄子在老子的“自然无为”基础上有所发挥,主张“心斋坐忘”的观点。庄子认为:“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即摒弃耳目的感性经验,使精神心灵处于清静无为、聒淡自然的境界,而获得精神的自由。正是化解人心与身的主客对待和人外在牵累的自由自然的存在,那么,形体与心灵的存在都被看作是对自由自然存在的桎梏和通向精神自由境界的障碍。只有把心的逍遥和形体的逍遥置于“道通为一”理性观念之上,才能使道在人身中得以落实,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就能使精神与肉体处于绝对逍遥自在,就可以实现“心斋坐忘”之真谛。

《淮南子》书中明显有继承了老子无为思想,《原道训》日:“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于德”。以无为方法去行事,就是顺应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就会与道相合;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去言传教化世人,就能体现出是·位有德行之人。此即所谓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的老子之“道”。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的道理,而是告诉人们要通过“无为”的途径,而达于“无不为”的目的。所以,《淮南子》主张在顺应自然的同时,辅以人为,把自然与人的作为结合起来就是无为而治。这是立足于以人为中心环节的基础上去看待“无为思想,把人自身认为是本,身外则认为是末,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无不为也”。说明了《淮南子》主张“无为”的观点,是与老子主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的“返朴归真”思想是同属一致。

汉代道教大师严君平对老子无为思想有所延伸。他在《老子指归》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思想,他将“无为之为”视为“万物之根”。并把“无为”发展到,不仅治身要“无为”,而且治国、治天下都要“无为”。在《老子指归》卷八中说:“道德无为而神明然矣,神明无为而太和自起,无为万物自理。”由此而见,“无为”是万物先天之本性,所说,道教主张“无为”就是让人们回到自身的本性中,达到返朴归真之状态,才能与自然和谐,就会长生久视。在《老子指归》卷九中说:“尊天敬地,不敢亡先,修身正法,去己任人,审实定名,顺物和神,参伍左右,前后相连,随时循理,曲因其当,万物并作,归之自然。此治国之无为也”。严君平认为国家中的“无为而治”,不仅要顺应自然去发展人自身的本性,而且要用人为的方法去制定正法,去除自己的私心任用贤人,审查实际情况,去合理安置,使人人都以此理作为标准去行事,从而,达到回归自然无为的状态,此即理想的治国之法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思想发展到魏晋葛洪时,已转变成一种修仙之法。葛洪认为老子的《道德经》是一种尚虚贵柔的理论体系,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人生观上,都主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葛洪就根据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方法实现“无为”,而去修仙成道。在《抱朴子内篇》书中将其继承下来,根据道教的需要,将其无为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成仙之法。葛洪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转化,既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也为道教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所以,道教的“无为思想往往被运用到人的实际生活中。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老子无为思想中的“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在个人的修养上,主张庄子与葛洪对无为思想的发展,而倡导的“心斋坐忘”与“澹泊无为”的修仙方法;在处理政治管理上,主张严君平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方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主张运用老子的“返朴归真”与《淮南子》倡导的:顺应万事万物自然规律运行的法则去行事。

(二)、如何才能达到无为

无为”是顺其自然而为,不是受人的妄为意识而为。对于符合道的运行规则去行事者,就会实现“无为”的状态。其主要的方法有“寡欲虚静能达无为”、“守弱能达无为”、“顺其自然能达无为”等三种方法

“少私寡欲”既是老子的修身法则,也是道教修炼的重要方法。一个修炼者生活在尘俗世界上,不可能无欲,但要做到寡欲,必须得少私或节欲,而少私、节欲就得守静。道经中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重阳祖师则把清静分为内清静和外清静,“内清静者,心不起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染著。”,则内心清静了,就会时时做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达到一种心不为外境所搅,事情来了,则自如应接;事情过去了,心中不留任何痕迹,决不执著牵缠、耿耿于怀、或烦恼丛生。故,内心一但清静,做事就会得心应手,即可展发出自身盼智慧能力。《性命圭旨》中说:“心定而能慧,心寂而能感,心静而肯歌Ⅱ,心空而能灵,心诚而能明,心虚而能觉”。觉者,就是由人的智慧到感知,到心知肚明,然后到先知先觉的境界。说明自然永远是处在一种虚静的状态之中,人如要达到自然无为的状态,就得学会守静致虚的方法,才能实现无不为的状态。

崇尚“柔弱”是道教的教义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人生命力的具体体现。老子强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说明了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行;保持着柔弱的状态,则是道的作用。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而喻道,阐述了水能利万物,滋养万物,也不去争名、争利、争功、争大;而且还处于众人所厌恶又卑下的地方,都能随遇而安,贞静自守,说明水是道本性的具体体现。而“道”又具有包容融万物而无偏私的性质,因此,“体道”之人,就应该具有水的柔弱之性与道“纳百川”一样的胸怀。人就应该具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思想。只要能明白“刚强之道”的人,反而会坚守温和柔顺的谦虚。就如丛山之间的水沟,以卑下自处,自然成为众流之所归。能够像众流之所归的人,更不能脱离其德性。就如回归到婴儿的时代,那样的无知,那样的纯真活泼可爱,这就是道教主张生命观的体现。所说,水既是“柔弱胜刚强”的代表,也是“道”性的代表。可是,世人却很少人能把水的柔弱本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如“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少如麟角”之道理。

要达到“无为”还须顺应自然、顺应天地宇宙的运化规律之中去行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中认为“道”是宇宙万物自然社会生存变化的根据,落实至人生层面上就成为人的生活依据和行事准则。庄予以崇尚自然而然为宗旨,将天人对立,而以天道为生活的准则,将人为视作妄举。《庄子·大宗师》云:“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不可逞私心以背道,不可造作以改变天然。《庄子·秋水》日:“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说明人为是对天然、本然的损伤。庄子认为“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之所系焉。”,“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告诉了我们得道之士,是天下有德之士所能依附的对象;而道给予人的外表,不要因其美与丑而影响人先天的本性,以人的先天本性去行事,就是一种顺其天道自然运行的法则办事。就会达到无为的状态之中,也就能与道合一,否则就会离道而远之。《黄帝内经》中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上古之人是按照自然中阴阳的消长规律而生活,才能使身体与精神都能合而为一,所以能长生久视。故要使自身修炼达到与道合一,须达无为,而无为系顺应自然的运化规律即可成道。

(三)、无为自然之间的关系。

道是效法自然的,这一观点是道教的最高理论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具体的阐述了道生自然的理论依据。在道教必修的早课中日:“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说明自然万物是由“道”的无为本性而生,这种“自然演化”就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概括。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天地生育万物,不居功,不自恃,不占为己有,不要求任何的回报,只有付出与给予。正因为不居功,天地的功绩反而能永存。天地之所以既长且久,是因为天无不覆,地无不载,至公至慈,不为自己所生存的无私精神。“道”是运行自身自然本性而产生出宇宙问的万事万物,那么,“道”在不附加任何的其它条件下。就能既长且久,充分说明“道”的本性是“无为”。然而,“自然”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法则。正如宋代吕惠卿所注:“道则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而以无法为法者也。无法也者,自然而已,故日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是自己先天所生成的样子;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按其自身的规律运动演化。这就显示出道的自然无为本性,同时体现了道教的终极目的。这个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来揭示天地万物的总法则——遵循自然,才能达到时时无为、处处无为的境界之中。因而“道”与“自然”是同体异说,“自然”与“无为”是同质的概念,二者是道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在古代哲学吼所谓道性自然无所法,而法道自然,就可无为无不为,自然的境界就成了与道合为一体的境界。无为无不为,只能在宇宙、人事、自我的多层关系下,才能得到验证。所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又是道本性的体现,人要修道,就得通过无为方法去合乎自然之规律。不管是在人的生活中,还是在个人的修炼中,“无为”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良方,就是与道合一的境界。人就应该效法天地的至公至慈、自然无为运行而生育万物的无私精神,才能达到无所不为的“无为”境界。

三、 无为思想在社会中的作用。

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中华民族的乳汁养育而成,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给我国的社会发展创造出众多积极的因素,被历朝历代的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享用。然而,道教的“无为思想,是道教文化思想体系中最接近于人们生活的一项重要营养。统治者用道教无为思想无为而治;管理者用无为无不为的方法去系统的管理;老百姓却享受着自然无为带给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可以说是上到统治者,中到管理者,下到无数的老百姓,都在无形之中利用道教无为思想去养身与行事。

(一)、无为思想与政治。

道教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排斥任何政府行为和社会控制,而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和社会控制的性质、程度和方式,反对不必要的、不适当的、勉强的、强制性的、破坏性的、违反常规的作为,反对过多过滥的指令和干预。根据道教的这一思想,在治理国家和进行社会管理的活动中,人们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自然的程度越高,获得的效率就越高,持续发展的时间就越长,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小。老子曾经根据自然的程度的高低,将政府的行为分成了几个等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庄子认为:“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在老庄心目中,最好的领导人实行无为而治,尽量不发号施令、不指手划脚,不轻易干扰老百姓的生活,这样的政府,老百姓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实行这种清静无为的政府和管理,反而会收到最好的实际效果。至于那些时时要表现对人民的“亲切关怀”,希望人民感恩戴德而“亲之誉之”的政府,以老庄的标准看来是不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已经是干扰人民生活的多事政治。

在处理执政者与老百姓的关系上,道教认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进一步强调“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的旨义。说明君民关系应推重“自然无为”。指出最好的君主不会强迫百姓作任何事,也不会向百姓炫耀自己的恩德,百姓仅仅知道他的存在,而不必去理会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主会做一些令老百姓感恩戴德的事,以德教化百姓,亲近百姓,视为天下百姓称赞颂扬之君王。再次一等君主是以刑政与赏罚去治理人民,使百姓心生恐惧。更糟的君主是无德无能,只能以权术愚弄人民,令老百姓看不起,以至侮骂君主。高明的统治者是以德化民,以诚信取民,“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的无为而治方法,去使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悠闲自得,万事成功遂意,百姓并不认为君主起了什么作用,都认为是自己自然而然去做的,这才能算是最上等无为的国君。所以,唐玄宗认为“无为则清静,故人自化:无事则不扰,故人自富;好静则得性,故人自正;无欲则全和。故人自朴,此无事取天下矣”。可见,道教的“无为而治”是处理好君民关系、管理好社会的最完善方法

道教中分“出世之道”与“入世之道”两种人生观。“出世之道”是指修仙成道之法;“入世之道”历来被视为治国安民之术。道教的“无为而治”就为其中的一种,历来被有为的君王所推崇,汉代文帝与景帝运用“黄老无为思想治国而达“文景之治”,唐时的帝王利用老子无为而治”思想而达到“开元盛世”,则为历史上的成功典范。道教有为的高道也往往成为社会改革推动者,如邱处机“一言止杀”救二百州黎民而出水火之例,正是从道教的角度反对战争和暴政,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自然而生,顺其自然而死的“天生天杀”之理。从而,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安定团结之典范。面向新世纪中,时代需要这样的高道,道教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高道。

(二)、无为思想与管理。

道教在管理上,是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而一般的管理,却都是强调“有为而治”。从表面上看,这两种管理模式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实际上是符合辩证的原理。不管是“有为”还是“无为”,都是达到“治”这一目的的手段,殊途同归。在现代管理中,既需要“有为而治”,也需要“无为而治”。只有把“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结合起来,才是一种全面的有效的管理模式。道教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实现“无不为”,其结果反而超过了“有为”的管理方法

所以,道教无为而治”思想,深受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例如,美国宝硷公司是以“应当怎么就怎么做”来作为公司的宗旨。明显是依据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而制定的。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实践经营哲学》书中说:“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在他看来。“人类无限生成发展是宇宙自然法则”,只有“遵照超越人类智慧的伟大的天地自然法则与道理去经营,才能获得成功。”“倘使人类以其微小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依照自己所想的平庸方法去处理事务,违背了天地自然的道理,其失败与挫折乃是意中的事”。这完全就是“道常无为无不为”的具体体现。恩威集团的总裁薛永新先生(其学医时的师父就是一位道长),深得道教无为思想的真谛,而制定出以匀言为”方式为主的“恩威管理模式”,在企业上取得成功。他在《无为思想与现代社会》文章中指出“用淡泊宁静之心与利他人的观念去对待世问的_切事物,不贪婪、不存非分之想,总想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这就是‘无为’的实践”。便进一步的阐述了道教无为思想在社会中所要起的价值。

事实证明,道教的“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就其实质而言,是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正所谓“上德无为无不为”的旨意。道教在管理上正是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这就集中地发掘出“无为而治”的社会价值。

(三)、无为思想对生态保护。

崇尚自然是人类的本性,又是道的具体体现,“无为”又是达自然最好的方法,也是成道的必经之法。所以,道教的“无为思想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当然是运用“无为”的方法,既可以调节人类身心的不平衡,也可调节人类对外部环境的和谐,从而达到身心与环境合二为一,这就是道教所倡导的神仙生活。

尊重自然、善待万物道教生态伦理观的重要内容。道教认为,自然是道性的显现,而“无为”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良方。所以,要实现这一生态伦理观,道教中往往对自然是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让自然中的万物自生自化,合乎道的自然本性,才能长久的生存于世。因而,《西升经》中说:“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说明了一切万物皆含道性,即“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一切有生皆含道性”。指出了天地万物、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等一切有形、有生的存在物都是大道运行演化的结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虽然由于禀赋道气清浊不同造成万物形态迥异,但在含蕴道性这一点上,人与万物是相通的、平等的。也是对《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思想的深化。道教反对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过分强调有用与无用,人为地将万物划分妯高低贵贱的去实行有为。道教认为,将人类视为万物主宰的任何企图都是错误的。在对待物我关系问题上,主张以“道”观物,否定以“我”观物的方式而存在于世界之中。所以,道教在善待万物时,用的是“无为而治”的方法,使万物随应自己的本性去发展,不附私毫人为主观的其它条件,万物才能长生久视。

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规定人类要以地为法则,重视其立身安命的地球;地要以天为法则,尊重宇宙的变易;天以道为法则,遵循客观规律。道的法则就是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不以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人面对自然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黄帝阴符经》云:“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所以,必须在全人类的心灵深处培植起道性自然无为的信念,并身体力行,才能根本解决世界的生态危机,才能给人类带来永恒的优美环境。因此,老子言:“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就是说能够体悟到宇宙的真正永恒法则的人,才会明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体悟这一法则,妄作妄为,就会给自然带来灾害。长期以来,人们总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结果受其害的还是自己。只有必须接受老子的“道性无为思想,正确掌握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物质和条件,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道教根据道的自然无为本性而构建出自身修炼的场所——宫观。主观上是为了培植一个修道成仙的好场所,客观上是为人类增培了一处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道教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而是道教文化体系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是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指导人生、利益社会,使人们能不离现实而又超然于物外,不为物累,不为名利所缠绕,从而升华精神环境的一剂宝贵良方。在二十一世纪中,西方文化的大量冲击下,冲国传统文化正在面临一个较大的挑战。道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虽然历史悠久,有自己一整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但道教是以一种宗教、一种文化而存在于世人心目中,所以,要使道教更一步与现实社会相适应,合乎现实人们心灵的需要,就得不断吸收外来的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发掘道教文化中所积淀的精华,让人们能在其中获取营养,利益人生。从而,使道教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方向,沿着这一发展方向继续向前迈进。即可使道教文化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总之,道教的“无为思想,系顺应天地自然运化规律而为,是人类行事的基本规律,是修身养性之大道,是修炼功法的重要法则,是达到长生久视之道,也是道教修行的主要思想准则。遵循“无为法则去行事,就会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那么,按照“无为方法而修炼,即可勤修精进,直步上乘,实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达其返朴归真,与天地造化同途的大道之中。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