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兰铁路:人类治沙史上的世界奇迹

吴忠。

1958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全线通车。曾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存活”不了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但在腾格里高达百米的流动沙丘上,这条沙漠铁路已畅通无阻60余载……。

治沙,因包兰铁路而起。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千线,加强首都北京及华北与西北地区的联系。1954年10月,世界上首条通过高大流动沙丘的“沙漠铁路”——包兰线铁路建筑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这一消息震惊世界,面对沙漠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能否创造奇迹

1955年,包兰铁路铺下第一根钢轨。

1957年初,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施工队将铁轨铺到了腾格里沙漠包兰铁路的施工进人沙坡头段。

沙漠中铺轨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路轨常常受到流沙侵袭,无法正常行车。曾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存活”不了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预言依据非常简单,包兰铁路迎水桥至千塘段周围沙丘裸露,植被覆盖率不足5%,千沙层厚达10厘米至15厘米。

为了破解这一世界难题,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员和中以民开始了与沙漠的抗衡。

固沙麦草方格征服世界。

1958年8月2日,《宁夏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包兰铁路全线通车的盛况。透过泛黄的纸张与照片,依稀可见当年的场景:银川老火车站人头攒动,彩旗飘扬,铁轨上停放着两辆对开的火车,随着开车讯号响彻天空,两列火车徐徐开动……。

包兰铁路通车伊始,在沙坡頭段屡屡遭受风沙漫道的危害。

这一特殊的地段,造就了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清沙队。直至1968年,坚守10年的清沙工们改换了工种,清沙队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彼时,人类已有了缚住“黄龙”的成功措施一麦草方格

1957年,林场职工和试验站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始尝试平铺式沙障试验,选用麦草和稻草做材料,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闲暇之余,林场职工在沙漠中扎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等字样,风暴过后,竟意外发现几个字当中,只有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埋没。受到了启示的林场职工开始尝试用麦草扎出圆形、三角形、马蹄形……试验证明,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是效果最好的固沙方法。

方格扎得密了,风沙会将麦草方格埋掉,方格扎得疏了,既起不到阻挡流沙的作用,麦草的边大,又经受不住风沙的侵袭而容易折断,影响方格的寿命。只有1米X1米这样面积的网状方格,丝丝人扣,团结在一起抗沙的效果最好。”中卫固沙林场原场长张克智说。

这样一个来自偶然的智慧创造,却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977年的联合国全球沙漠化会议上,中国代表被请上讲坛介绍“麦草方格固沙法。对此,外国专家长时间报以热烈掌声并由衷称赞:“这么大面积的流沙被固定,世界上还没有过,中国人了不起!”。

从“魔方”到“五带”,智慧方案共享升级。

麦草方格让人类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流沙面前,但对抗流沙仅靠麦草方格还远远不够。

由于麦草方格紧靠在铁路边上,蒸汽机的炉渣和轮毂摩擦铁轨的火星对草生植物有极大的威胁。固沙林场职工们就在麦草方格上压卵石、炉渣等材料,铺设出一条卵石防火带。防火带外,是正在建设中的灌溉造林带。

如何保护灌溉造林带?用草障植物带抗击流沙。如何消除风沙流对草障植物林带的危害?设置高立式树林沙障沙障也容易被埋怎么办?再扎道麦草方格,封沙育草……伴随着一路破解难题,现在的铁路两侧,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以“一带护一带,五带铁路”的方式,共同构成了“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

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正式形成于1984年,一年后,中卫人民,中卫固沙林场,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所共同在这个长约46公里、平均宽度500米、纵横4000多公顷的沙漠上,累计扎设方格沙障86663亩,植树5222万株,播撒树种17万亩,附设扬程140米的四级提水灌溉系统一处,修建输水渠道30公里。

1993年5月5日,考验再一次来临。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中卫。瞬间风速达到每秒37.9米,能见度为0米。沙尘暴结束后,职工们急忙奔向铁路。封沙育草带局部被破坏,前沿阻沙带20%—30%遭破坏,但前三带和包兰铁路却没有受到沙尘暴侵袭的痕迹。

事实胜于一切。1994年6月,张克智代表中卫固沙林场从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手中接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先进单位”证书。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情不自禁赞叹:“这是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治沙固沙不可能一劳永逸。在治理沙漠的道路上,守护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治沙卫士们,谱写了绿色、创新发展的篇章。

2017年,在迎水桥至沙坡头区段的铁路北侧,花砖垒砌而成了1.5米高、3公里长的高立式挡沙墙。依托麦草方格建立起来的这种固定挡沙墙可阻挡住95%的流沙,主要适用于戈壁封沙林地带,未来也会因地制宜地推广。

对于人工制作“沙结皮”的探索也有了成果。林场人用绿洲耕作为基础原料,配以辅料,撒3至5厘米厚,3年后便可长出草本植被,过渡成天然结皮。目前,在“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中被破坏部分,都已用这种人工“沙结皮”取而代之,成为继麦草方格之后的固沙新途径。

林场人在探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科研人员也在探索。他们从藻类、地衣、藓类结皮中提取最适合结皮的微生物和藻类,在实验室内人工培养,将其制成释剂,喷洒在麦草方格沙障内的沙子上以形成土壤结皮,通过“生物地.毯”保护荒漠生态。

治沙的方式在创新,区域也从包兰铁路沿线逐步延展开来……。

摘编自人民网。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