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一个与聊天有关的艺术项目

走进艺术徐坦“可能的语词游戏”语言工作室艺术现场,没有看到任何绘画、雕塑,或是其他常规的艺术作品。

十几张由红白蓝塑胶带做成的椅子排列在几个由钢铁框架与透明塑胶膜搭建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格局里,据了解,这些空间格局是为参与活动的人们在这里与艺术家进行或私密的单独交谈、或公开的众人谈话而准备的。

活动现场的一面墙上和几张桌椅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用小标签写的各种词语,艺术家过往与人们对话的录像陈列在桌面上供观众视听。

在一个半透明的空间里,一些人们从未见过的别样“词典”引来观众的驻足翻阅。

在这样的一个艺术现场里,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有关聊天,并从聊天中提取关键词艺术活动,它颠覆了以往艺术展陈列作品的惯性思维,来这里观看展览的人们只需要动动脑筋和嘴巴,就能愉快地参与到这件“关键词”的艺术作品中,成为艺术家研究的一个对象,成为活动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场艺术“秀”的主角自然是徐坦,然而他却有意退居配角位置,他更希望与他对话的人们成为主角。

艺术徐坦成了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同时也是一个懂得适时发起话题的“聊天家”。

他从家长里短到社会热点问题,只要你想聊,就让你说个够。

他乐意与人们聊天,因为人们的聊天内容正是他的艺术项目收集“关键词”材料的重要来源。

何为关键词?百度百科告诉我们:关键词源于英文   “keywords”,特指单个媒体在制作使用索引时,所用到的词汇。

是图书馆学中的词汇。

关键词搜索是网络搜索索引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访问者希望了解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公司等的具体名称的用语。

徐坦的“关键词”,是徐坦希望了解“社会人的思想”的具体名称用语。

然而“社会”是如此的包罗万象,“人”又是如此的复杂多变,要想充分了解社会人的意识活动,绝非易事。

在“河流”里生存和感受      徐坦的“关键词”项目从2005年开始运作,到2011年1-3月在深圳10CT当代艺术中心开展的艺术活动是整个“关键词”项目的收官之作。

这个以语词和意识关系为主题的艺术项目曾在上海、雅加达、日惹、深圳、格拉茨、纽约、广州、斯德哥尔摩、威尼斯、香港、旧金山、青岛、多伦多等地进行,2009年“关键词学校”还参加了第五十三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

关键词”项目由“搜寻关键词”和“关键词学校”两个环节组成,它通过对中国活跃地区中特定的活跃人群的音像访谈、调查、采集、分析和整理出“关键词组”,在“关键词学校”中这些被采集的语词通过在不同的公共空间和公共人群中进行讨论、交流,形成新的意识关系。

所有这些对话的过程和结果,艺术家以录像和文字等方式加以记载。

关于这个艺术项目的总体形式,用徐坦的话来说是这样的:我形容它像一条河,在河流里,工作生存是合一的,河流一直往前流,不断地有碎片式的视觉艺术意义的“结晶物”被抛到两岸,看到这些结晶物,不是像得到~幅画、一个雕塑、一部影片或者有什么结论,而是可以感觉到一些关于这条河的情况,这是我对艺术的一个愿望。

这其中被抛到两岸的“结晶物”就是《关键词词典》、《关键词学校・威尼斯》、《“科云”的词》、以及在各地与人们的对话文字和录像的记录等。

关于项目的方法论      那么这些“结晶物”的内容又是怎样得到的呢?艺术家告诉我们,方法是这样的――一开始不预设关键词,我给被采访者的题目一开始都是比较宽的题目,比如采访艺术家的时候,问“你觉得当代艺术家的社会角色”之类的问题,有些人会反对,说这么大的题目怎么回答?从全部的回答中,我再从每句话中寻找重点的词,就是说一句话相当于一个结构,在结构中找到一两个重要的点,那么每个大概一个多钟头的对话的文字里面,就有上千个这样的词,我称之为“普通关键词”,当我采访了50、60个人之后,我就有很多普通关键词

在对于宽泛问题的谈话过程中,我尽量不插入其他问题,不打断被访者的叙述。

觉得让被采访者自己说,尽量少给予具体的、提示性的问题,比较利于他或她叙述常常在意识里面的东西,面对挑选出来的所有关键词,我再用几种方式去分类――关键词对我来说都是实词,虚词我不考虑,另外多半是动词和名词。

先把频率高的词拿出来,作为“高频率词”,第二类是比较主观的,是我觉得在我们的社会里面比较敏感的,是“敏感关键词”,第三类是在媒体上出现得多的,将所有词拿到百度和Google上去搜索,看其搜索出来的频率,然后还有一类是“不在场”的,是我自己关注的,希望被采访者说出来的,但他们又很少说出来的,比如说很少被采访的艺术家说“前卫艺术”,都说“当代艺术”,这说明了一种概念的转换。

比如说我想问艺术家关于对“自由”的看法,但是我不会直接这样问,我给大家的问题是对艺术社会角色这个一般性看法,按照常理,这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及个人存在的宽泛的问题,事实上,我发现大部分人都很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并且大量地谈及,但是最后全部采访对话整理出来了,我发现提到“自由”的只有一次,那么它就是一个“不在场”的关键词

(艺术徐坦关于方法论的叙述,来源《在语词、意识与艺术之间――关于徐坦“语词与艺术”展策划以及丛书编辑的谈话》)      他们在谈什么?――“关键词”项目案例      地点:青岛中瑞物流   参与者:郑丽,陈敬强,李林林,郑超,岳文秀,彭卫周,李昭雪,周国璀,毕杰   徐坦:欢迎今天大家来,这个关键词学校”正式开始了,上个月以及更早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多沟通,大家都谈了很多,从里面我们选择了大家谈论的一些词,做成另外的文本。

今天换一个方式,之前我们是一对一地谈话,今天是大家一块儿聊天

所谓“学校”,其实是大家教我,我想听多一些大家的看法……这个房子叫“关键词学校”,但我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暂停”,我想大家平时工作挺忙的,你们可以到这里来,将平常的生活节奏给“暂停”一下,到这里,爱干嘛就干吗,爱唱就唱,爱坐就坐,爱聊天聊天,爱发呆就发呆。

这个房子,小名叫“暂停”,你们有空就过来坐,还挺暖和的。

另外,咱们聊天,为了大家感觉自在,我们做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家可以对这些问题有任意的看法。

比如“你想去哪里旅游”,“你有什么偶像”,“你最想看的电视剧是什么”,“你最喜欢唱的歌是什么”,“你最喜欢看的网站是什么”。

徐坦:彭师傅之前说过买房子的事情,你对居住有什么特别的愿望吗?   彭卫周:我现在这个地方,放了很多种地的工具,比较乱,到我家里的话,连一处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家里又养了狗,家里的东西确实挺乱的……城里生活就是一进门脱鞋,很干净的感觉。

以后要是条件好了,管他农村还是城市,买个房子,把我生产用的工具放在旧房子里,干干净净地住在新房子里,有一个新环境――不是说我必须在某一个城市买一个多好的房子。

贺聪:您觉得现在有哪些城市是比较好的地方,适宜居住的?   彭卫周:青岛比较适合。

岳文秀:但很潮(湿),你想,到了冬天,被子整天湿乎乎的, 睡了多难受,真的很潮。

彭卫周:你可以站在窗子里面,看到外面一大海,多好呀。

徐坦:在这里,我看见一个浪漫与现实的冲突,看着大海睡觉――多浪漫。

岳文秀:我比较强调现实。

贺聪:所以你用了很多蓝色。

徐坦:那你有觉得最浪漫的事情吗?   岳文秀:没有。

比较向往的事情是,有个属于自己的小房间,40多平方,够我一个人住,就是说比较想要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

贺聪:“完全属于自己”的意思是,这房子就你一个人住?   岳文秀:首先,这房子是我的,再有,不容易变来变去,不会有那种住在别人的房子的感觉。

贺聪:租房子就给你这种感觉?   徐坦:你这种看法,是一种单身的看法。

如果到了结婚的时候――你划“婚姻”是用黄色的,当你进入婚姻状态以后,就要跟别人共同生活,你还需要有这样一个40多平方的地方吗?   岳文秀:即使以后结了婚,有了家庭,家里有了其他人,人越来越多,也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单独的空间。

徐坦:你觉得有这种愿望的人,在我们今天来这里的人中多吗?   岳文秀:我不太清楚别人,我觉得自己比较独立一些,这个“独”不是独自的“独”的意思,而是说,不论在哪里,我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

贺聪:现在社会比较流行的想法,是很多女孩子都觉得买房子是男方的事,你觉得呢?   岳文秀:我不太同意这一点,我觉得要是女方有能力的话,要买房子就两人一块买。

贺聪:像我在广东的朋友,好像都是约定俗成的,觉得结婚之前得先买房子,买了房之后,就算是男方付的首付,要先写女方的户名,女方家长看了后,觉得有诚意,才结婚,结婚了再把男方的名字加上去,但你不是这样想的。

徐坦: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也采访了一些其他的女性,有的就说,家庭和睦、合家健康是最重要的――那么,如果为了保有“和睦”,你不能有自己的空间,你会怎么办?   岳文秀:我也是赞成这点的,家庭第一。

但是,刚才说的是“比较向往的、比较理想的”――我这里划黄色的,可能不会实现,但就有这么一个想法存在。

访谈      一、艺术徐坦   《当代艺术》:你做这个艺术项目的目的是什么?   徐坦:有几个层面上的目的。

首先这是个艺术活动艺术对我来讲就是要做极限性的工作,一般的路子不是我的选择。

其次,我希望通过人们对言词的理解,去了解这个社会人们的意识活动,了解现在的人们在想些什么。

因为我觉得社会上的很多描述都不到位,我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了解人们意识活动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一次我跟一个开画廊的美国人谈话,他说中国没有当代哲学,只有古典哲学。

觉得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社会人在想些什么都不了解的话,确实,我们只能使用西方的当代哲学和我们的古典哲学来看问题。

我做的肯定不是哲学,但我把目的放到我们的社会,从事社会实践,我希望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当代艺术》:你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去了不同的国家,也在中国多个城市和地区作了相关的词语采集活动,在地域和人群上,你是按什么标准去选择的?   徐坦:大概说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接受”,一种是“我想”。

我接受,就是比如说有一些项目在产生,需要我去,我选择一下,觉得挺有意思的,我就去了,比如上海张江以及青岛的项目是我愿意去的。

我的愿望是跟社会比较活跃的地区的人群进行对谈和了解,这是我比较喜欢的。

有人会问我,你为什么不到哪个山区去采访农民呢?别人提这个问题是很有道理的,我应该去了解农民在想什么。

当代艺术》:在和外国人的对话以及和中国人的对话中,有什么是你印象深刻的事情?东西方对同一个词的理解是否存在差异?   徐坦:印象深刻的事情太多了。

东西方对词的理解的差异是肯定存在的,例如对于“唯物主义”这个词,中国人会认为它是哲学,因为大家在大学里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概念是从里面来的;而现在的美国人认为“唯物主义”这个词不是哲学,它是指这个社会里面有些人太拜物了,他们对“唯物主义”是哲学的说法觉得很奇怪。

这就是两者对词理解的差异。

当代艺术》:你达到做这个活动的目的了吗?   徐坦:应该说没有达到吧,我只能说我了解了一些东西,因为我想了解别人在想些什么、别人的意识活动

我知道得比以前多了,但我真的不知道这个目的最后是什么。

当代艺术》:此前出版过的有关“关键词”项目的书在外面能看到吗?   徐坦:之前出版的书是跟广东的维他命艺术机构合作的,在他们机构有,另外我在纽约一家书店也有看到,其他就不清楚了。

当代艺术》:这个项目结束以后,你接下来会做什么样的工作?徐坦:这种广泛地在不同的人群中收搜关键词的做法到这个展览之后就结束了,接下来我想做更多具体性话题的工作。

今年夏天将在荷兰做一个“食物”的话题,关于“食物”方方面面的话题都可以谈。

就不像现在任何人来了以后,我事先不知道他们将会谈些什么,然后我在他们谈的内容里去找关键词

往后这样的工作会结束,而会做更多类似“大芬村”、“原创性”这种具体的话题。

二、观众曾凡溢、丁燕   采访背景:这一天(2月13日)的艺术活动徐坦与特邀嘉宾汪建伟关于以下关键词:1集体(无)意识、集体回忆,2和谐(社会),3不确定(性),进行了对话。

当代艺术》:你为什么对这个活动感兴趣?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该活动并来参加的?   丁燕:我跟艺术没有任何关系,但我觉得他们谈论的话题对我的工作非常有帮助,我是从事写作的。

我是在路边看到活动海报后,过来参加的。

曾凡溢:我觉得挺好玩,很有意思。

我是艺术爱好者,跟这个OCT当代艺术中心的工作者比较熟悉,他们有活动的时候就通知我了。

当代艺术》:你如何评价这个活动?丁燕:他们谈到的公共经验,我虽然对艺术一窍不通,但他们谈的内容,80%我都能理解,引起我很多的共鸣。

我想艺术最高的境界也许就是让不懂艺术的人看懂艺术,我觉得他可能就是想做这个工作吧。

曾凡溢:我觉得他的工作不是期待别人去看懂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想激发别人去体会每个人自己真实的想法,去真实地感受生活。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