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国际化研究:一个概念模型

摘要:早期的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并认为企业国际化过程是顺序的、渐进的。

但是小企业国际化参与,以及瞬间国际化国际化新投机企业和天生全球化企业等新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国际化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极大地被削弱。

最新的一些研究发现,将企业理论引入到对小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当中将能够比较好地对小企业国际化现象作出解释,因此,文章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发展出一个新的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概念模型

关键词:小企业国际化企业家;概念模型        一、引言      随着全球范围内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加剧,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作承诺的不断兑现。

任何一家中国本土企业都不得不更新竞争观念,重新调整定位,将原来的竞争视野拓宽到国际范围,从而求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一席之地。

在这场国际较量当中,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数的研究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较少,而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又大多是关注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小企业国际化问题在目前的国内研究中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方面。

本文将首先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逻辑推演构建一个概念模型来解释小企业国际化过程和动因。

二、文献回顾      国际化理论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其最初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国际化过程的描述上,并因此而形成一些模型来解释所观察到的国际化现象。

在这些研究当中,企业规模被认为是影响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大企业才能提供从事国际商业所需要的资源。

但是这一现象很快被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所改变,通讯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导致了从事国际商业的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降低了小企业国际化的门槛,从此,国际化不再是大企业的专利。

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新的现象,它与已经建立的、大的跨国公司的国际化过程大为不同,瞬间(instant)国际化现象、国际化新投机企业(intemational new yenture)和天生全球化(bom global)等新兴小企业国际化参与的方式和特征使得强调顺序和渐进方式的传统国际化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极大地被削弱。

所谓“瞬间国际化”、“国际化新投机企业”和“天生全球化”等概念都是指一些小企业并不依循原来所认为的顺序的、渐进的国际化过程,而是在企业成立之初,或成立后不久就进行快速的国际化渗透。

企业理论为小企业国际化行为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Larson和Starr(1993)指出,刚成立的企业倾向于利用企业家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所组成的网络来获取企业生存所需的关键资源,而Bhide(1999)通过对500家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最初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于企业家的家庭成员和朋友。

Coviello和Munro(1995)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他们所研究企业均倾向于利用它们网络伙伴的市场和分销能力来促成自身业务的国际化,因此他们认为,网络内部存在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不仅扩大了企业国际化战略和进入模式选择的范围,同时也扩大了可供利用的资源的范围。

Kundu和Katz(2003)利用国际化理论和组织理论中的某些概念,检验了企业家特征和企业特征对新兴的国际化中小企业的出口增长和绩效的作用。

他们选取了47家印度软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并把资源和意图(intention)作为企业家水平和企业水平的共同影响变量。

他们研究的最后结论是: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家特征(包括教育背景、经验、专家技术、资源和意图)比企业特征在年轻的、刚成立的全球化软件企业的出口绩效中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Burt(1992)提出的结构空洞(structural hole)理论认为,大部分社会网络并不是完全连通的网络,而是存在结构空洞

这种结构空洞阻隔了信息和资源的流动,从而为占据这些结构空洞的个体(这些个体也被称为结构空洞桥)带来了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企业家往往就是从这些个体中产生出来[Ⅲ]。

在小企业成立之初,企业网络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身份基础上的,企业网络就是企业网络,而且企业网络的结点大多是嵌入式的,节点之间的联系呈现出一种内聚性(cohesiveness)的关系,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和企业网络的向外延伸,企业网络的内聚性会下降,结构空洞桥(structural holes bridge)的数量会增加,企业家作为结构空洞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由于企业进行国际化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对于缺乏资源的小企业而言,国际化行为将更多地依赖其所拥有的企业网络,因此,企业家在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三、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概念模型的构建与解释      McDougall和Oviatt(2000)指出,国际企业家精神(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将“国际企业家精神”定义为“为了在组织中创造价值而跨越国界进行的创新的(innovative)、预应的(proactive)和风险寻求的(risk—seeking)行为的结合。

这一定义的重要之处在于,将一般所理解国际化概念,即跨越国界的企业层面的活动,和企业家导向(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的特征加以整合。

由于这一新的领域出现时间尚短,所以在这方面仍然缺乏一个基本的范式来理解围际型企业如何通过企业家创业行为来发展竞争优势,以及企业企业如何能够进行国际化运营。

基于大量相关文献的阅读,笔者通过综合已有理论成果并加以合理推导得出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概念模型,如图1,该模型不仅描述出了各个变量之间的静态决定关系,而且表明了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动态性,下面将分步骤加以解释。

(一)国际化行为国际化动机与国际化战略的关系   由于企业国际化过程可以通过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加以表征,所以每一个相对独立的企业国际化行为在时间维度上的串联就显现了企业国际化进程,因此,探索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将国际化行为作为分析的中心。

与单纯地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相比较,企业进行国际化意味着更高的风险,所以企业国际化行为不应该是盲目的,必然是受到了某种动机的影响。

国际化动机比较常见的有三种:(1)市场寻求(market—seeking):(2)顾客追随(customer—following):(3)技术获取(technology—acquiring)。

Yip等(2000)认为,系统的计划也是国际化行为的前置因素,因为,企业必须持续地进行信息收集以确定国际化时机何时会到来,所以,尽管企业国际化行为是受到了国际化动机的触发,但是光有一个愿望还不足以实现企业国际化拓展。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国际化企业必须根据国际化的动机制定详细的战略方案,并依据战略规划逐步进行国际化拓展。

(二)国际化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匹配   关于国际化战略企业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领域。

Chandler(1962)提出著名的“结构追随战略”的主张,他认为。

企业所采用的特定组织结构是为了适应管理人员实施所制定战略的需要而设计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受到战略变化的驱动,因而。

企业在决定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后,就需要设计出相应的组织结构,使之与战略相匹配。

结构决定战略的观点也同样存在,还有一些研究揭示出战略结构之间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

但是回到本文所讨论的情境,可以认为,还是战略决定组织结构

因为小企业成立之初就进行国际化渗透表明企业国际化的意愿早已经存在于企业家的脑海当中,这种强烈的意愿直接就决定了企业将采取在一开始就进行国际化战略,从而在企业设立的时候,企业家就会有意识地将企业的组织结构按照国际化战略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所以,在这种情境中是战略决定结构,而不是结构决定战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