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通过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联合应用咪达唑仑芬太尼, 评价其镇静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46例ICU有创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23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咪达唑仑治疗, 实验组给予咪达唑仑+芬太尼治疗, 记录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O2/FiO2)、镇静药物使用剂量机械通气时间及ICU留住时间等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在调整镇静药物剂量后均能达到满意镇静效果(Ramsay评分3~4分);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及机械通气时间、留住ICU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观察组的咪达唑仑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6/view—11495451.htm  【关键词】 咪达唑仑芬太尼机械通气镇静   ICU病房中危重患者本身已处于应激状态, 同时不良环境、各种有创性操作、机械通气、睡眠剥夺等又使患者产生心理应激, 出现烦躁、焦虑、恐惧、抑郁、睡眠障碍等。

因此在诊治过程中有必要采取镇静、镇痛治疗, 可减少各种应激和炎症损伤, 减轻脏器功能损害[1]。

达唑仑作为一种水溶性苯二氮类镇静药物, 因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已广泛应用于ICU患者

本研究通过将芬太尼与咪达唑仑联合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 观察镇静效果及评估其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2014年综合ICU经口气管插管、NEWPOART e360呼吸机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46例, 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27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9例, 创伤术后(Trauma)患者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3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种、疾病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 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检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指尖血氧饱和度, 血气分析1~2次/d。

呼吸机模式采用容量控制(VCV)模式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 呼吸机参数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节。

对照组(咪达唑仑50 mg+ 0.9%氯化钠至50 ml), 观察组(咪达唑仑50 mg+芬太尼0.2 mg+ 0.9%氯化钠至50 ml)微量泵持续泵入, 调节泵入速度达到理想镇静水平(Ramsay评分3~4分)。

见表2。

每日晨7:00中断镇静或为撤离呼吸机行自主呼吸试验停药。

1. 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镇静2 h后MAP、HR、RR、PO2/FiO2、镇静药物使用剂量机械通气时间、ICU留住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

均能达到满意镇静效果(Ramsay评分3~4分), 无意外脱管、严重呼吸抑制、低血压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见表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留住ICU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观察组咪达唑仑使用剂量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参考文献   [1] Watson B, Kane—Gill SL. Sedation assessment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 2001—2004 update. Am Pharmacother, 2004, 38(11):1898.   [2] 刘继红, 田萍.机械通气患者中镇痛镇静药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中国急救医学, 2007, 8(4):290.   [3] 王希锋, 康焰, 刘进.芬太尼对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镇静效果的影响.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7, 1(6):33.   [4] Epstein J, Breslow MJ. The stress response of critical illness. Critical Care Clinics, 1999, 15(1):17—33.   [5] Venn M, Newman J, Grounds M. A phaseⅡ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dexmedetomidine for sedation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tensive Care Med, 2003, 29(2):201—207.   [6] Anis AH, Wang XH, Leon H, et al. Economic evaluation of propofol for sedation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intensive care units. Anesthesiology, 2002, 96(1):196—201.   [收稿日期:2015—07—16]。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