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教育工作是一项大政

阳原县地处偏僻山区,土地瘠薄,水源缺乏,解放前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全县三百七十八个村庄中有文盲村一百三十多个。

解放后,我们继承老区办学传统,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于一九六四年普及小学教育。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遭到了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从一九七二年起,我们就顶着“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开始整顿教育,使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恢复到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目前,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又有新的提高。小学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升人初中,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达到了村村有小学,五里以内能上初中,大片有普通高中,社社有农业高中。同解放前相比,学校增加了四点六倍,学生增加了十五倍。解放后到一九七九年底,全县共培养出中、小学毕业生七万二千多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我们在普及教育中,所做的一些工作,一直受到了中央和省、地党政领导的关怀和鼓励。一九六四年全县小学教育刚刚普及,《人民日报》立即发表了《阳原县普及小学教育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的社论。粉碎“四人帮”以后,省委、省革委在一九七八年公开为我县普及小学教育平反,并命名我县为“普及教育模范县”。七九年八月九日,教育部作出决定,恢复我县普及教育一面红旗的名誉,《人民日报》又发表了《抓好普及小学教育这项大政》的社论。这些都极大地鼓舞着我们进一步抓好小学普及教育的信心和决心。普及小学教育的实践,使我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县的教育事业能不能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县委教育工作的态度。

教育是一条重要的战线。

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抓不抓教育,实际上是要不要四个现代化的问题。但是,我们对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我们曾片面认为教育出成果的周期长,见效慢,不象种庄稼一年一茬、两茬,能很快看到成效。因此,对教育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处理不够好,事情一忙容易忽视教育县委如果不解决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就不能自觉地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而培养人材问题不解决,四化的实现是没有希望的,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现实问题。于是,我们采取一学(学习我们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二忆(回忆历届县委一^直重视抓教育的好传统)、三回顾(回顾旧社会劳动人民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解放后文化上翻身的甜头)、四分析(分析全县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看培养人材的迫切性)的方法,解决县委一班人对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问题。通过学习讨论,大家认识到:教育是一条重要战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前县委讲过去的文育是历史造成的,今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再出现新文盲,由各级党委负责。今后,若不注意抓教育,打好基础这一关,还会出现新文盲和科盲,我们的责任就更大了。认识提高了,抓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增强了,我们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件大事列入了县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抓好教育工作。明确规定各级党委书记要管好教育县委还确定一名副书记、一名常委、一名县革委副主任主管教育工作,其他常委也密切配合,大家都关心教育县委常委基本做到了一季研究一次教育工作,一年大抓几次,重大问题及时召开常委会议讨论研究。每逄召开教育大会,县委、县革委主要负责人都要到会讲话,在家的常委集体参加。县委、县革委领导同志下乡,总要到学校去看一看,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有的还深入课堂和小学生一起听课,检查教学。为了解决校舍问题,县社主要领导同志亲自给大队做工作,筹划砖、瓦、木料。

教育要抓关键。

县委教育工作,既要抓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又要注意解决具体问题,尤其要注意抓关键,我们历届县委都注意了这一点。

一是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一九四八年阳原刚解放,县委就提出了“不忘山区,要为贫下中农子女学习着想”的口号,带领全县人民在恢复生产的同時,全党动手,发动群众办学。一九五五年通过调查,发现山区学校少,入学率低,曾提出了“把普及小学教育的重点放到山区”的口号,并于一九五六年大办了山区巡迥小学,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一九五八年,县委提出了“村村办学校,队队扫文盲”的号召,全县进一步掀起了大办教育事业的热潮。一九六O年到一九六二年,阳原县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曾给发展生产和普及教育带来严重困难,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恢复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经费”等办法,坚持抓好普及小学教育。到一九六二年,全县学校不仅没有停办一所,反而增加三所,学龄儿童入学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百分之五。一九六四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都达到百分之九十六。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给教育事业带来一场灾难,我县普及小学教育红旗被诬蔑为修正主义的黑典型,搞乱了学校秩序,搞乱了教师队伍。出现了“学不学都升学,会不会都回队”的混乱局面。面对这种情况,广大教师和千部、群众窝着一肚子火,憋着一股劲,回顾十七年普及小学教育所走过的路程,坚信我们普及小学教育的方向是正确的,方法是对头的,二十四万人民的文化翻身史不容歪曲,普及小学教育的决心不能动摇。从七二年开始,我们就着手整顿教师队伍,从政治、经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地位,同时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一九七三年,我们在山区大田洼公社召开了党委抓教育和上好文化课的现场会,进一步强调“书记动手,全党抓教育”,使学龄儿童人学率、巩固率在三年内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粉碎“四人帮”后,我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培养人材,于一九七七年又在山区浮图讲公社召开了党委抓教育现场会,明确要求:各级党政组织要担负起为四化培养人材的重任,使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狠抓教师主导作用。

普及小学教育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没有一支又红又专,思想作风革命化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全县三百七十多所小学,大部分是山区丘陵区学校,其中教师一人一校的就有一百一十八所。教师人手少,课程门类多,教学业务繁重,生活条件困难,教师除教学之外,还得自己砍柴、背煤、担水、做饭,他们付出了艰巨的劳动。我们正是要靠这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教师队伍在偏僻的山区普及小学教育。要培养和建设好教师队伍,首先是向教师进行革命传统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育。经常向教师宣传山区人民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宜传老区人民办抗日小学的事迹和抗大精神。要求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扎根山区千革命。

我们坚持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一九七一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全县性的优秀教师评比活动,共表彰了一百二十多名优秀教师

教师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业务上提高。近几年来,在全县小学教师中,新发展党员一百一十三名。对教师中的冤、假、错案及时地进行了平反纠正。知识分子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对教师的住房、口粮、吃菜、烧煤、副食品供应等,也进行了合理解决。教师的业务提高工作,主要通过离职培训、在职进修办法解决。恢复了县、片、中心校、学校四级教研机构,组织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经常性的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互看作业、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一九七O年到一九七四年,连续五年举办培训班,对基础较差、缺乏教学经验的三百名青年教师进行了培训。一九七五年以来,还对担任小学三年级以下课程的教师,普遍轮训了一次。多年来,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还一直注意培养土生土长的人民教师,使他们能够在山区留得住、教得好。

教育战线的新课题。

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如何把农村教育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使之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掌握现代化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有用人材,这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遇到的新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九七八年全教会以后,我们对全县小学现状及历史进行了调查分析,深深感到目前农村中等教育结构与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与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很不适应。

1.农村中学教育办学形式单一,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九六六年以前,我县中等教育是各种不同类型学校并存,全县除全日制普通高中一所、初中五所以外,还有农业初中五十一所,职业中学两所,农业中技学校一所。农业中学、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共一千九百一十五名,占在校中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五。这类学校面向农村,耕读结合,学农、务农、会农,先后培养出三千多名各种农业技术人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县多种类型学校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遭到了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严重破坏,他们以批判资本主义“双轨制”为名,砍掉农中,拆散农技学校,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社社都是清一色的普通中学,许多中学毕业生缺乏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业能力很差,群众说这样办学校是“需要的没有学,学了的用不上。”。

2.中等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与教育战线实际脱节。中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双重任务。就农村高中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要回到社队,参加生产劳动,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只是极少数。据一九七八年统计,我县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占百分之三点四,其余百分之九十六以上都回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但是,目前农村普通中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偏重于追求升大学一个目标,忽视了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重要任务,教学内容也是单纯考虑升学需要,不考虑就业需要,这种办学思想,不符合教育战线客观实际,影响了为四化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培养更急需的合格人材。

3.高中发展过快,影响了普及小学教育。一九七O年以来,我们为了急于解决孩子们的入学问题,忽视了客观条件,一下子发展了一批普通高中。特别是一九七0年以后,发展的更快了,到一九七二年,全县普通高中发展到十九所,相当于一九六五年的十九倍,出现了高中缺教室挤占初中和小学校舍,没有教师从初中、小学“拔尖"抽调,并挤占初中、小学经费的现象。结果影响了小学普及、巩固,高中教育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上述调查表明,教育事业要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中等教育结构必须进行改革,首先是恢复和发展农业中学。

发展农业中学,我们也曾经历过一段曲折的路程。早在一九五八年,我縣就曾办过九所农业初中,一九六一年困难时期停办了。一九六五年逐步发展到五十一所。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破坏又一度停办,直到一九七三年才勉强在社办的高中开设了专业课,举办了专业班。前年全教会以后,全县农业高中又恢复发展到四十一所。从办农中以来,总共培养出农中毕业生四千二百六十名,除少数升学外,绝大多数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县农业中学这段三起两落的发展史证明,农业中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工农群众自己起来与愚昧和落后作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学校。农中既可以担负起逐步普及农村高中教育的任务,满足广大青少年继续学习的愿望,又能为农村培养懂得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劳动后备力量。它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受群众欢迎的。

但是,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开始时在千部和群众中,在社会、学校、家庭里都存在不少糊涂认识。不少农业中学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不落实,学校成了“农中的牌子,普通高中的课程,升大学的目标”。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开了常委会议,对农中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新形势下,大办农业中学标志着我县教育工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普及小学教育的继续。千部群众中出现各种思想认识是不奇怪的,这就需要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统一认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引导千部、群众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发展农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会上我们还根据农中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导、端正办学方向、提高教育质量、充实专业课教师、解决生产基地等五条意见。会后,一些主要负责同志首先带头作好公社党委和各有关部门]的思想工作。在县委、县革委的带动下,公社、大队、学校层层作思想工作,层层解除思想阻力,上下左右一起发动。这样就使结构改革顺利进行,使农业中学逐步巩固下来。目前,全县农业高中在校学生三千五百零四名,普通高中专业班学生一百二十一名,已占高中在校生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他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未来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县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差距还很大,与四化要求很不适应。今后我们要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进一步搞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