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文章针对中部地区春季多雨的气候特征,实行 “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专业+系部产业+施工 企业 ”专业建设模式,打造一支道路桥梁施工一线的高技能 应用 型人才。 【关键词】气候特征;“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专业+系部产业+施工企业”    针对中部地区春季多雨的气候特征,湖南 交通 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行 “1+4×0.5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专业+系部产业+施工企业”专业建设模式,打造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以内涵建设求质量,以课程改革求 发展 ,以便更好的满足交通行业的需要。  一、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专业+系部产业+施工企业”的专业建设模式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进行培养,并构建 理论 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为导向整合教学 内容 ,教材按照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实训基地按照施工环境设计成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并随着新工艺、新设备、新规范的变化而变化,按照路桥施工岗位及现场管理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施工生产一线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各项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

(二)打造一支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双师”队伍建设采用施工企业、学校“工程师互访制度”,即“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一方面,安排教师到施工单位参与生产实践、技术开发,在实践中增长经验,更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与专任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造就一个具有高职 教育 理念,具有较高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有特色的“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建设的龙头, 学习 最新的建设思路,主持专业建设的全方位工作;主要参加与课程建设与开发,做好“以老带新”的带培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主持院级以上科研课题,主持精品课程建设,完成3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  (三)以岗位能力为导向,“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需要不断适应新技术、新工艺,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准绳,构建 “1+4×0.5,秋去春回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4×0.5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二学年上学期中的顶岗实习模块,是在第一学年完成 计算 机基础模块、工程计算模块、工程测绘模块、公路土工试验模块及工程材料试验模块的理论学习之后,到施工单位进行测量岗位及试验岗位的能力锻炼,并从事道路及桥梁的施工放样、路基压实度的检测、混凝土试块强度的检测、土质的 分析 、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工程设计变更CAD制图及工程量的计算等多种工作;同时,将工程测绘模块中的施工放样、公路土工试验模块中的压实度检测、工程材料试验模块中的混凝土制品抗压强度等操作性较强的章节,聘请专家在施工现场进行讲课和演示,使课堂教学施工现场无缝对接。第三学年上学期的顶岗实习模块,是在第二学年下学期系统学习完路桥基本设计模块、路桥施工模块的相关知识之后,初步具备了识图的能力、道路桥梁现场施工的能力,并能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学会按图施工,经过一个秋天的顶岗实习,最终达到能独立处理现场技术难题;同样,将道路施工中的沥青混合料摊铺、桥涵施工中的钢筋绑扎、隧道工程中的锚杆支护实践性很强的章节,聘请专家在施工现场进行讲课和演示,使课堂教学现场化。 (四)根据岗位群的要求以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构建与企业技术水平同步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中心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实现与施工现场实验室接轨,广泛吸收当今道路桥梁施工中较为先进的试验检测 方法 及管理方式,使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实现功能系列化、设备先进化、环境真实化。实验实训中心能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并为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提供平台。  二、专业建设的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以“双师”结构教师为基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构建一支与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发展、教学改革相适应,专业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素质优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