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6例误诊的治疗方式

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23~60岁,平均45岁。

临床表现:头痛6例,头痛伴呕吐4例,伴视力减退3例,意识障碍2例,肢体活动障碍4例,眼球凸出眼球活动障碍2例,抽搐4例,单纯头晕1例。

体检发现4例视乳头水肿,4例脑膜刺激征,2例不同程度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损害表现。

误诊疾病: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脑梗死2例,癔病1例,中毒性脑病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确诊经过:入院后均行头颅CT检查,1例表现为脑肿胀,脑室系统细小,1例脑萎缩、双基底节多发性腔梗,1例双侧大脑白质脱髓鞘的改变,1例右顶枕叶脑出血、脑肿胀,1例左顶脑内出血、多发腔梗。

多有起病诱因,面部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有早孕史1例,产褥期起病1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

4例腰椎穿刺中2例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均正常,2例脑脊液糖和氯化物均下降,3例脑脊液压力>280mmHg,1例脑脊液初压为150mmHg。

实验室检查示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均正常;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3例;入院后按拟诊病降颅压、抗感染、降血压、活血营养神经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2例出现癫痫发作,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入院1周后赴上级医院行头MRI,2例为矢状血栓形成,1例为大脑静脉血栓形成,1例为海绵窦血栓形成,2例CT和MRI未见异常,于上级医院行DSA,1例左侧乙状窦近心端闭塞并左侧后颅窝动静瘘,1例上矢状窦并横窦血栓形成

本组病例确诊后根据病因行溶栓,抗凝治疗,降颅内压,改善微循环,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论文网   结 果   3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病情无变化放弃治疗,1例死亡。

讨 论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ST)的病理及病因:颅脑由无容受性的颅骨和容受性差的脑实质组成,颅内压的稳定对中枢神经具有重要作用。

颅内压的调节主要通过脑容量血管—脑静脉静脉窦以及脑室和脑脊液系统完成,脑静脉系统起重要作用。

脑部静脉主要分深浅两组,浅组包括大脑静脉大脑静脉大脑静脉,主要汇集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

深组主要为大脑静脉,位于胼胝体压部后下方,汇集血液流入直窦。

颅内有5个主要静脉窦,即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海绵窦。

一旦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影响脑内静脉血液回流,首先会出现颅内高压表现,若病情得不到控制,静脉回流严重受阻,则引起脑水肿、动脉血流减慢、脑缺氧、酸性物质增加、脑组织缺氧梗死、血脑屏障破坏,进而小血管破裂,出现脑出血或脑内血肿形成,引发弥漫性脑损害,如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偏瘫、癫痫等。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炎症性颅内血栓形成多为继发性,以海绵窦和乙状窦多见,诸如鼻窦、乳突和中耳感染扩散的结果。

炎症性静脉血栓形成,多系全身衰竭和血液循环不足所致,以上矢窦多见。

常见原因为妊娠产褥热、全身衰竭脱水、心功能不全、血液过分黏稠、高热、外伤及口服避孕药。

误诊原因: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缺乏足够认识。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由于CVST发病率较低,基层医院和非专科医师对本病诊断经验不足,未能从已有的症状和体征中认真分析,深入思考。

早期做过CT检查,但对CVST来说MRI和MRV或DSA更有意义。

防范误诊的对策:青年和中年人在没有脑血管疾病常风危险因素的情况下,近期发生剧烈头痛或出现卒中样症状,并有颅内高压升高,伴或不伴有局灶神经功能缺失及癫痫发作等表现时,一定考虑到CVST的可能性,及时行头颅MRI、MRV、DSA等检查,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孙凤翠,高琦.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误诊原因及早期诊断探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1(2):115.   2 冯璞,黄旭升,朗森阳,等.影响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正确诊断的因素与诊断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8.   3 艾玉梅.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误诊为病毒性脑膜脑炎1例[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2,4(1):54.   4 杨文宝.脑静脉血栓形成误诊为脑炎1例[J].临床误诊误治,2005,10(18):745. 论文网   5 李存江,王桂红,王拥军.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与治疗[J]华神经内科杂志,2002,35(2):65—67. 作文 /zuowen/。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