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对母国城镇就业效应研究

吴传琦 张宗斌[摘 要] 基我国00706年对外直接投分行业数据利用因子分析和广义二乘回归方法研究对外直接投对我国城镇居民就业影响。

研究发现地产业和制造零售业七类对外直接投贡献较两行业投贡献达8759%。

以两类行业代表对母国就业产生了不程正向效应地产业就业影响效应制造零售业5倍近些年科技进步给业带了强发展动力。

另外济增长、固定产投、工水平等因素对城镇就业产生了较影响。

[关键词] ;城镇就业;行业产业;因子分析[图分类] 756;83[献标识码] [编] 009603(00)03008605、引言近年我国对外直接投()呈现稳增长、广维、多层次特我国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相关数据显示了近年我国持续良势头从国际对比角看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流出流量5万亿美元年末存量66万亿美元以基数计算06年国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35%和5%流量承上年继续位列按全球国(地区)排名位仅次美国占比较上年提升36分存量由05年8位跃至6位占比提升08分(数据合国贸发会议()《07世界投报告》、《06国对外投公报》);从国身角看00706年我国流量和存量保持每年稳态增长近0年流量增长了6399%将近翻三番进步从行业水平看以商业例06年流量值是007年73倍(数据00706年《国对外投公报》)。

由可见不论是国际对比还是我国身发展近十年我国保持着持续高质量增长水平。

对不行业而言合理投组合具有就业溢出、技术溢出等正向效应我国济增长和良水平带动下近十年我国城镇就业水平也体现出了稳有升态势。

母国和东道国济增长直接促成了当地就业水平提升这其包括就业岗位增加还是就业结构优化等。

我国发展现状以及社会总体就业水平以我国城镇就业水平研究重以我国对外直接投及其行业类别划分研究切入以宏观数据支撑探讨对外直接投对我国城镇就业影响并提出定建议和讨论。

二、献综述与理论研究国外有关对外直接投与就业研究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程。

理论研究方面早0世纪初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理论就提到对外投和贸易由化主要通影响商品价格变动而影响就业和收入差距(Lr RZ995;Kr Z008; Vr Q07)宏观济学加入直接投或贸易情况下两部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会进行由贸易进而对当地劳动力就业水平产生了更高要(Grgr k0)二战以日济学岛清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很将技术密集型产品购买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与当地就业系到了起(杨先明000;张宗斌05;吴传琦07)。

国外些学者将实证方法与各理论结合起对与就业相关理论进行了证实(kl00;罗良007;周申、李可爱、易苗03;席艳乐05;张宗斌等09)。

近些年国外对与就业实证研究呈现出丰富化特征。

主要研究可致分三就业溢出效应、拐门限效应以及异质性研究。

首先部分学者认对母国就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们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我国济增长和居民就业存正向影响企业投次数越多对母国就业产生正效应会增强(rrvG008;柴林如008;超等0;李磊等06;曾倩等07);也可以通影响到母国微企业发展从而对当地就业水平产生定影响(王丹等08)。

然而还有部分学者认对我国就业效应存地区差异、拐或门限效应

余官胜等通加入对外投要素理论模型理论分析发现对外投规模不利母国当地就业而达到定规模会促进就业但超定规模又会抑制就业(余官胜等03);长期对我国就业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但近8年我国母国就业效应“线城市”和沿海省份呈现微弱相关关系(姜亚鹏等0);对我国东部地区国民收入效应更明显对西部影响则相对较弱(贾媛05);对我国就业影响存明显异质性东、、西部呈现递减趋势而存量、劳动力市场刚性等对就业效应存门槛效应(宋林等07);对外直接投对我国就业存明显滞效应并且区域市场化程越高地区对就业长期促进作用越强(07)。

另外针对细分行业或产业就业效应许多学者进行了异质性研究。

虚拟济比实体济更能促进国就业(ZXQ06);彭韶輝等研究发现技术获取型既有促进就业“规模”效应也有抑制就业“迁移”效应并且供给弹性足够行业“规模”效应将超“迁移”效应(彭韶辉等06);总体上促进了母国就业但对母国就业影响出现“极化”现象对高技术和低技术企业就业产生了较影响而对等技术企业就业影响则较(李宏兵等07);零售业增加和组织会对创造就业产生积极影响(kkr r Kkr 08)而与其他投动机相比商贸类投则显著增强了就业效应(蒋冠宏06)。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对外直接投及其就业效应研究较成熟对外直接就业效应已被广泛证实但分行业对外投及其城镇就业效应方面仍偏少。

前人研究基础上以细分行业切入利用因子分析和回归方法对母国城镇就业效应进行研究试图探不行业贡献率及其对母国就业效应并就提出定建议和讨论。

三、数据与模型()方法与模型因子分析法始90年r对学生成绩分析济金融领域有着广泛用途。

变量变化程除了些特定因素外还受到些共因素影响。

这些共因素称公因子特殊因素称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即是提出多变量公共影响因子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主成分分析推广。

了更研究对外直接投与就业关系将对外直接投按照投行业选取七类进行分析选取了有代表性七类行业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其公共影响因子将整合两类这两类数据能够代表我国行业投效然将这两类数据应用回归分析当筛选使得其对城镇就业效应影响研究更富针对性和代表性。

避免数据可能存异方差性和多重共线性采取GL广义二乘回归以及分步回归方法使得实证分析更加具有可靠性。

将历年数据根据行业分7类每类数据则类因子试图寻相关因子将其组成集合将7类数据缩更少集合代表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假设变量X因子表达式X"+ ()公式()成公因子因子因子即各项行业投流量指标。

X相关系数矩阵分公式()对旋因子?渍?棕成特殊即每变量不属共性部分通相关系数矩阵分和计算结合其共性因子将不因子组合成集合。

因子分析终得到类集合分别命名__…_基献分析和数据可得性进而建立以下计量模型分析对母国城镇就业影响公式(3)l代表母国当地城镇就业水平被释变量变量取对数处理_因子分析种行业数据集合主要释变量变量取对数处理。

g代表城镇人工水平代表城镇人消费水平G代表国生产总值x代表固定产投r代表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以上控制变量变量取对数处理。

?茁项主要释变量系数?琢k(k…5)控制变量系数?籽0常数项?滋误差项。

运用广义二乘回归(GL)进行回归分析。

数据整理与处理和模型建构采用计算机软件3。

(二)数据变量我国商部每年发布《对外直接投資公报》从006年开始细分行业数据因选取00706年0年宏观面板数据数据有定代表性和连续性。

数据由国统计局00706年官方数据库、00706年《国对外投公报》、00706年《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00706年《国民政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被释变量

选取城镇就业水平被释变量利用每年城镇就业劳动力合计数目作代替变量变量连续变量

核心释变量

选取我国流量核心释变量利用每年行业流量作代替变量变量连续变量

根据相关数据可得性将对外直接行业分7类分别制造业、业、金融业、零售业、运输业、房地产业和农林牧渔业这七类行业覆盖三产业、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是具有代表性行业变量

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提取行业数据再进步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其对城镇就业效应

其他控制变量

基献、理论研究以及数据可得性选取工水平、消费水平、济增长水平、固定产投和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作控制变量其工水平每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工收入消费水平每年城镇居民人消费支出济增长水平每年G值固定产投每年国固定产投入值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每年国社会保险基金财政支出值控制变量涵盖了济增长等宏观因素以及人偏等微观因素。

数据赋值及客观性事实统计见表。

四、实证分析()因子分析进行因子分析前将数据进行K检验与检验K(Krrlk)检验与检验统计量是用比较变量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指标。

当所有变量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偏相关系数平方和K值越接近对值讲也是如味着变量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

数据K检验与检验结如表。

从表检验结看七变量平K值08350各行业数据变量值基趋近数据将会得到较拟合和释因选择进行下步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得出七类行业数据当根据90%贡献临界值分析结显示提取两类行业数据作这七类投数据代表值。

因子分析结如表3所示结显示只有前两因子特征值分别57和06且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759%因选择两类行业数据代表总体投数据

利用软件得到因子分析碎石图如上图所示从图可以看出两因子处体现了明显拐效应因再次证明了只选择两因子进行下步实证分析即可。

因子分析数据进行旋进步简化因子结构和分析结旋整理所得正交因子表如表所示。

从表可以看出筛选两因子情况下按照释量将四指标分两类因子两高荷指标业和房地产业将其命名地产业二因子两高荷指标制造业和零售业将其命名制造零售业说明这两行业整体数据贡献较可以作代理释变量因GL分析利用地产业(命名_)以及制造零售业(命名_)主要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二)模型检验进行GL回归分析前将数据进行LL检验结显示每变量检验结拒绝原假设因不存单位根数据平稳可以进行下步实证分析。

由采用是广义二乘法回归因可以良避免数据异方差问题有关数据相关和多重共线性问题采用检验和V方差膨胀因子检验每模型结显示统计量基接近每变量V统计量0以下因认不存序列相关和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设定基合理可以进行下步回归分析。

(三)GL回归分析GL回归结如表5所示。

表5根据数据选择不进行了逐步增加变量分步回归总共分四回归模型分别()地产业回归模型;()制造零售业回归模型;(3)宏观定要素回归模型;()宏微观定要素回归模型。

表5展示了四模型分步回归结不断增加释变量主要释变量回归结稍有偏差但致相因表明回归结是稳健从表5回归结得出以下结论地产业对我国城镇就业产生显著正影响。

回归模型()控制其他宏观变量不变情况下主要释变量地产业对我国城镇就业弹性系数008说明地产业对外直接投流量增加会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流量每增加%会提升8%劳动力就业岗位而加入另主要释变量制造零售业就业弹性系数增加了%加入微观控制变量平工水平和平人消费就业弹性系数继续增加59%模型()流量每增加%会提升35%劳动力就业岗位。

四模型地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显著说明就业创造效应是稳健。

随着科技进步业发展潜力巨并且逐渐成我国核心产业高质量业是促进社会就业重要方式。

二制造零售业对我国城镇就业产生正影响且影响效应弱地产业。

与地产业相是随着控制变量增加制造零售业就业弹性系数逐渐增加并且与地产业相比制造零售业就业弹性系数相对较并且对就业保持正向效应

模型()显示制造零售业每增加%劳动力就业量提升5%。

目前看我国制造零售业多传统行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和投入使用使得越越少劳动力进入传统行业就业效应也然低三产业但其对该行业劳动力市场冲击并不传统行业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替代效应也使得这类行业不得不面临场变革。

三其他宏微观控制变量我国城镇就业产生定影响且存差异。

从表5还可以看出四模型当不断加入宏观控制变量和微观控制变量会对母国城镇就业产生定影响。

宏观控制变量当国生产总值G对就业影响系数较固定产投也会给更多人带就业岗位这说明宏观济形势对就业岗位创造和就业问题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济高质量增长、济战略性型是我国要问题;而社保基金支出则会对就业产生微弱效应这可能是由财政流出替代效应以及部分非正规就业人员参保导致社保基金支出统计不能完全释该问题等原因造成。

相比宏观控制变量微观控制变量就业效应明显减弱工提升会对就业产生定正影响而人消费增加则对就业没有显著释作用这说明宏观形势对城镇总体就业讲影响更。

五、结论与讨论利用因子分析法通对进行分类提取进步运用GL回归分析了兩行业我国城镇就业效应

总体看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地产业和制造零售业对总体贡献。

这两类对外直接投贡献达到了8759%因选择地产业和制造零售业作选取7类数据代理变量探寻城镇就业效应;其次地产业与制造零售业对我国城镇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产生正效应且存异质性。

实证分析发现地产业就业效应制造零售业5倍二者我国城镇就业产生了贡献并存定差异地产业每增加%会提升35%劳动就业岗位而对制造零售业讲这项数值约5%;三其他因素宏观变量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

宏观因素除主要释变量对外直接投外每年G和固定产投对城镇就业产生了显著正影响社保基金支出对城镇就业产生了微弱影响微观因素工水平和人消费对就业影响较弱这说明国宏观济形势对就业产生影响较保持宏观济高质量增长是保持高水平就业有效方式。

基献研究和研究结论就高质量、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等方面提出些建议和讨论宏观层面关对外直接投持续性和高质量济增长思考。

通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行业我国城镇就业产生正向影响济全球化和区域济体化现代社会已然成高质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提升重要途径。

因宏观层面济增长出现结构性下行背景下我国应保持高质量对外直接投特别要跟踪国外新产业行业发展动态落实“三补降”政策加业、制造零售业对外直接投力促进济高质量发展并将“人口红利”逐渐化“技术红利”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移力研发并引进和相关技术避免粗放型济增长方式选择合适模式和组合。

微观层面关行业就业形势和产业结构战略型思考。

由济结构型和济全球化等原因传统行业就业部门正历场变革科技进步迅速推动新兴行业发展壮传统行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作全球发展国应立足国情适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平稳跨越“等收入陷阱”。

我国行业溢出效应明显并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因产业结构战略型是必路我国应力发展三产业适调整并升级落产业结构通量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缓就业问题国宏观济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保政策等也应相结合现实就业问题助由产业结构变革造成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再次就业外劳动力身也应提升相应技能适应济发展潮降低失业风险。

关研究局限性和进步研究思考。

研究立足将产业聚类并分析行业产业对城镇就业“溢出效应”亦存数据不完善、理论研究不深入等不足处若将数据扩展全部分类行业并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其对我国就业效应是进步研究方向外与就业规模、劳动力市场是否存非线性关系或是门槛效应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献][]Lr R Z r r l ql gg r kllrv rl b r [] lr 995[]Kr Z rl r l Lbrv r r; r vr[] rl rl g 008 3()68[3] V r Q V l rl r l Ql Rgr r[] rl gr 07 3(3)53557[]kl rg kg l[] Rv rl 00 ()3733[5]r rv G r Ll l Gr l[] Rv rl 008 ()953[6]kkr r Kkr "rgz Rl l"[] 03 r 08[7]Z X Q r rg l l g G b V Grlz Vrl [] rl Rr 06[8] vrll Rgl r l [] rl & r Rr 07[9] g lgg l kll grg [] 05(5)385[0]國统计局06年对外直接投统计公报[R]北京商部07[]合国07世界投报告[R]美国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07[]曼昆宏观济学[]北京国人民学出版社0[3]张连城济学教程(三版)[]北京济日报出版社007[]周申李可爱易苗国际贸易、对国劳动力市场影响[]天津南开学出版社03[5]张宗斌日规模对外直接投验教训及借鉴研究[]北京济日报出版社05[6]吴传琦国对非洲直接投产业选择研究[]山东师学07[7]杨先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北京商印馆000759[8]席艳乐贸易由化与工和就业性别差异——基国理论与实证[]北京济科学出版社05[9]Krlllr因子分析统计方法与应用问题[]上海格致出版社06[0]张宗斌汤子玉辛楞城市化与城市规模对美对外直接投区位选择影响研究[]国人口·与环境099()5867[]罗良对外直接就业效应理论及国实证研究[]南财政法学学报007(5)879[]柴林如国对外直接投对国就业影响分析[]河北贸学学报008(3)5558[3]超葛和平对外直接母国就业效应研究[]统计与策0(0)35[]李磊白道欢冼国明对外直接投如何影响了母国就业?——基国微观企业数据研究[]济研究065(8)58[5]曾倩曾炬对外直接投对我国济增长与就业影响分析[]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073()5660[6]王丹倪超君张洪振对外直接母国就业效应研究——基市场和企业异质性视角[]商业济研究08()553[7]余官胜王玮怡对外投与母国就业理论与国实证研究[]北京工商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8(3)9+3[8]姜亚鹏王飞国对外直接母国就业效应区域差异分析[]上海济研究0(7)353+9[9]贾媛对外直接就业结构和国民收入效应研究——基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改革与战略053()03+00[30]宋林谢伟何红光对外直接投对我国就业影响实证研究——基门限面板模型分析[]当代济科学0739(5)9506+78[3]彭韶辉王建国制造业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母国就业效应[]北京理工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68()8693[3]李宏兵郭界秀翟瑞瑞国企业对外直接投影响了劳动力市场就业极化吗?[]财研究073(6)839[33]蒋冠宏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就业效应”[]统计研究0633(8)556[責任编辑王凤娟] 相关热词 母国其对直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