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体论治在冬令膏方中的应用

【摘要】 根据王琦九种体质分类法对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八种不同体质的人群在冬令采用膏方调理,经过临床实践取得了成效。

【关键词】 辨体论治冬令膏方;中医体质学。

1 辨体论治的概念。

辨体论治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1]。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2],把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这种体质分类法是结合了形体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点等综合因素后提出,具有实践意义。

2 辨体论治冬令膏方中应用。

2.1 自然界有五运六气的变化,而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亦随着五运六气的变化作出适时的反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是万物收藏之季,是人体吸收营养、贮藏精华、增强体质的最佳时机。故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冬令膏方等择时施治之法。膏方又称膏滋药,是滤取药物的煎液,经浓缩后加入糖或蜂蜜等熬炼成稠厚的药膏,其处方多为滋补性质。从唐宋时期开始冬令膏方即被视为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好方法。冬令膏方利用冬至到春分这一严寒阶段,以调阴阳、补五脏、益气血、助正气等补益手法为主,兼顾清里热、除冗寒、化痰湿、行气血、疏经脉、调冲任、消积聚等祛邪治病之法,寓攻于补,补攻兼施。随着对人体体质研究的不断深入,运用辨体调治原则在冬令对亚健康人群进行膏方调理,改善体质,具有独特优势。

2.2 辨体膏方调治

2.2.1 气虚膏方调治

气虚质者多元气虚弱。主要成因在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其体质特征为体型偏胖或胖瘦均有,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易患感冒,易哮喘,多兼有过敏素质。调体以培补元气、补气健脾为原则。代表方: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常用药为生黄芪、生晒参、西洋参、炒白术、茯苓、当归、陈皮、炒白芍、炙桂枝、麦冬、五味子、防风、炒米仁、大枣、炙甘草等,再加阿胶、龟板胶、鹿角胶、冰糖等收成膏。

2.2.2 阳虚膏方调治

阳虚质者多元气不足,可由先天不足如孕育时父母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或平素偏嗜寒凉损伤阳气、久病阳亏或年老阳衰等引起。其体质特征形体白胖,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性格多沉静、内向。易病痰饮、肿胀、泄泻、阳痿。调体以补肾温阳、益火之源为原则。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常用药为熟地、肉桂、山萸肉、淮山药、茯苓、补骨脂、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紫河车等,再加鹿角胶、阿胶、冰糖等收成膏。

2.2.3 阴虚膏方调治

阴虚质成因与先天不足,或久病失血,纵欲耗精,积劳伤阴有关。体质特征多见体形瘦长而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性情多急躁,常失眠多梦。调体以滋补肾阴,壮水制火为原则。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常用药物为枸杞子、杭白菊、杭白芍、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石斛、地骨皮等,再加龟板胶、阿胶、冰糖等收成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