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实证的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践,论述了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重要性以及观测流程,为确保建筑物的正常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高层建筑;沉降监测;精度  [中图分类号]TU9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42—03  1引言  建筑物沉降观测高层建筑安全提供最有价值的沉降数据及信息,同时为建筑物设计及安全维护提供依据。现行规范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本文以南昌市青云谱区蓝天郡楼盘沉降监测项目为例,说明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沉降监测的应用研究  2.1沉降监测关注的对象  我们通常最关心的是建筑物最大沉降量以及是否均匀下沉,建筑物从施工到使用后各个时期的沉降量变化是不同的,因各地的地质构造情况不同和各个时期时间性不同,设计要求也不同。  2.2沉降监测的精度问题  沉降观测的必要精度取决于具体工程允许沉降值的大小和观测目的。观测目的通常分为检查施工、监视建筑物安全和研究沉降过程三种情况。一般说来,检查施工对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较低,监视安全稍高,研究沉降过程要求精度最高。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3沉降监测实例  3.1工程概况  蓝天郡楼盘位于南昌市青云谱区井冈山大道666号徐家坊附近。本次沉降测量楼房共11栋,分别为:7#~11#楼十一层,4#、5#楼十八层,3#、6#、12#楼二十五层,1#楼三十一层。大楼在施工过程中,随着荷载增加,建筑物将产生沉降沉降。  3.2主要技术要求  3.2.1基准选择  高程系统采用独立高程系统,并联测黄海85高程。  3.2.2建筑物沉降测量等级的确定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要求,本次建筑物沉降观测等级为三级。  3.2.3监测网测量技术要求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1.0mm,往返较差和环线闭合差0.6 mmvn。  3.2.4沉降点测量技术要求  沉降点高程中误差1.0mm,相邻沉降观测点高差中误差0.5mm。  3.2.5监测预警位  当监测结果接近预警值时应加密观测,当监测结果达到预警值时应连续观测,并及时通知施工项目部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沉降观测点预警值:沉降观测点两次差值6mm,累计量18mm  3.3监测方案  3.3.1沉降观测  (1)基准点  ①基准点应选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内且便于长期保存的位置。基准点埋设3个。 代写论文   ②基准点构成首级高程控制网,按二等水准要求进行观测。  ③高程控制网布设成闭合环形式。  (2)工作基点  ①工作基点应埋设在便于观测,且相对稳定的位置,埋设7个点,如下表所示。  ②工作基点应定期检测其高程,拟检测4~5次,检测精度按二等水准精度要求进行观测。  (3)建筑物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设置的沉降观测点尽量纵横对称,且相邻点间距以20米左右为宜。各楼观测点布设数量:  1#楼布设沉降观测点10个,7#楼布设沉降观测点8个,3#楼布设沉降观测点8个,8#楼布设沉降观测点12个,4#楼布设沉降观测点8个,9#楼布设沉降观测点8个,5#楼布设沉降观测点8个,10#楼布设沉降观测点4个,6#楼布设沉降观测点8个,11#楼布设沉降观测点4个,12#楼布设沉降观测点16个。11栋楼房共设置沉降观测点94个。  3.3.2观测周期  本项目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1层,观测1次;在竣工后半年时间内必须观测。  3.4数据分析  3.4.1沉降监测点变化情况  (1)1#楼共有十个观测点,从2011年5月18日到2012年5月30日共观测15次。累计沉降最大值观测点1—3,沉降累计量为—4.5mm。

论文代写   (2)3#楼共有八个观测点,从2011年9月14日到2012年5月30日共观测10次。累计沉降最大值观测点3—3,沉降累计量为—4.8mm。  (3)4#楼共有八个观测点,从2011年9月14日到2012年5月30日共观测10次。累计沉降最大值观测点4—8,沉降累计为—4.9mm。  (4)5#楼共有八个观测点,从2011年5月18日到2012年5月30日共观测15次。累计沉降最大值观测点5—5,沉降累计量为—4.6mm。  (5)6#楼共有八个观测点,从2011年4月27日到2012年5月30日共观测16次。其中观测点6—2观测了15次,其余7个观测点观测了16次。累计沉降最大值观测点6—6,沉降累计为—4.4mm。  (6)7#楼共有八个观测点,从2011年7月5日到2012年5月30日共观测12次。其中观测点7—6、7—8观测了10次,其余6个观测点观测了12次。累计沉降最大值观测点7—6,沉降累计为—5.5mm。  (7)8#楼共有十二个观测点,从2011年7月27日到2012年5月30共观测11次。累计沉降最大值观测点8—2,沉降累计量为—4.9mm。  (8)9#楼共有八个观测点,从2011年8月23日到2012年5月30日共观测10次。其中观测点9—8观测了8次,其余7个观测点观测了10次。累计沉降最大值观测点9—3,沉降累计量为—4.0mm。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9)10#楼共有四个观测点,从2011年6月4日到2012年5月30日共观测13次。累计沉降最大值观测点10—3,沉降累计量为—4.7mm。(10)11#楼共有四个观测点,从2011年7月5日到2012年5月30日共观测12次。累计沉降最大值观测点11—4,沉降累计量为—4.4mm。  (11)12#楼共有十六个观测点,从2011年6月15日到2012年5月30日共观测13次。其中观测点12—5观测了12次,观测点12—2、12—14、12—15观测了11次,12—3观测了10次,其余11个观测点观测了13次。累计沉降最大值观测点12—11,沉降累计量为—5.9mm。  3.4.2从沉降速率、时间、沉降量分析  1#楼平均沉降最大值为—2.5mm,3#楼平均沉降最大值为—3.8mm,4#楼平均沉降最大值为—4.2mm,5#楼平均沉降最大值为—4.1mm,6#楼平均沉降最大值为—3.0mm,7#楼平均沉降最大值为—3.8mm,8#楼平均沉降最大值为—3.4mm,9#楼平均沉降最大值为—2.7mm,10#楼平均沉降最大值为—3.6mm,11#楼平均沉降最大值为—4.2mm,12#楼平均沉降最大值为—2.9mm,参与平均沉降量的数据为每次观测值。  4结论  (1)通过对观测数据分析,各楼观测沉降量较 论文代写。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