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淤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关键词】 糖尿病;,,活血化淤法;,,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了淤血糖尿病发病中的机理,提出活血化淤治疗糖尿病的有效途径,应贯穿糖尿病治疗始终,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结合现代研究、标本兼治、祛淤不伤正等方面探析治疗用药原则。

关键词:糖尿病活血化淤法; 临床治疗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多以上消、中消、下消“三消”立论,论其治法,上消清肺润燥,中消清胃泻火,下消滋肾降火,例为常法。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逐步深入,活血化淤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探析淤血糖尿病发病、转归、预后的影响和活血化淤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1 活血化淤治疗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1.1 淤血贯穿糖尿病的整个过程 糖尿病在发病过程中,每兼有淤血的病理变化。其机理在于一是津血同源,互为滋生,阴血不足,脉道不充;二是燥热又可消烁津液,耗伤阴血,血行不畅,淤血停滞,此即“血如象舟,津如象水,水津充沛,舟始能行,若津液为所灼竭,则血液为之淤滞”;三是阴虚津亏,伤及阳气,鼓动无力,淤血内停;四是糖尿病多缠绵难愈,久虚入络,久病入络,气血不畅而成淤,此即“病久入深,营卫行涩”。淤血内结,郁久化热,热灼阴伤,则会导致或加重消渴。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淤血在里即渴……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淤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口渴……淤血去则不渴也”。淤阻气滞,水液代谢障碍,津不得布,水谷精微不得濡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反随小便而去,发为消渴。阴虚燥热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而淤血与阴虚燥热又互为因果,随着病情的发展,导致阴阳失衡,产生诸多并发症

淤血糖尿病常见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血淤证糖尿病中具有普遍性,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 50%~77.3%[1]。研究表明,微循环障碍存在于糖尿病的早、中、晚各期,持续的高血糖常造成微血管特异性障碍,还可促进动脉硬化,并存在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血液凝固性异常,这也成为“消久必淤”的有力佐证。糖尿病淤证患者甲襞毛细血管视野模糊、管襻不整齐、粗细不均匀,管襻畸形及管襻迂曲扩张的数量明显多于正常人[2]。血液流变学改变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和微血栓形成。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干重、血小板粘附率及纤维蛋白原等多项指标均高于健康人,经活血化淤治疗后,这些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3]。因此可见,淤血贯穿糖尿病的整个过程。

1.2 糖尿病淤血证候特点。

糖尿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早期可见烦渴引饮,多食易饥,五心烦热,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苔少或兼有裂纹,脉细数,随病情发展,可出现神疲乏力,懒言少动,口干,多饮,多尿,便溏,消瘦,脉络淤阻可致视物不清、肢麻肢痛、中风、脱疽等,导致出现严重的心、脑、肾的并发症。有研究总结糖尿病淤证的临床特征为:舌质紫暗,舌体有淤斑淤点,舌下静脉曲张,表现了淤血证的共性;视网膜微小血管瘤形成、出血、增生,反映了糖尿病淤证的特性;头痛、心前区疼痛、双侧肢体麻木或疼痛,为糖尿病淤证的常有症状[4]。

2 活血化淤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原则。

活血化淤法近年来已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被广泛使用。正确应用活血化淤法,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

2.1 活血化淤法应贯穿治疗始终 淤血既是一个致病因素,又是一个病理产物,淤血既可引起糖尿病,病后又易产生淤血,使病情加重,而且又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所以淤血贯穿糖尿病的整个过程。糖尿病淤证虽有显性血淤和隐性血淤之分,但活血化淤贯穿治疗的始终。研究证明,活血化淤药能改善微循环障碍,使微循环血流速度加快,降低血粘度,促使毛细血管网开放增加,对体内不同部位(心脑肾等)和不同类型(小动脉、小静脉、微动脉、微静脉毛细血管)的血管均有扩张作用,从而增加局部血流量;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活血化淤药物则是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抗凝血作用,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等环节达到治疗的效果[5]。任继学名老中医认为,病邪入络,须活血化淤淤血不行,新血断无生机,欲致新生,必先推陈,通补并行,每加行血药于补剂中,其功倍捷,故在治疗的过程中,丹参、川芎、丹皮、红花、鸡内金、郁金、酒大黄、鬼箭羽等可酌情加入。鬼箭羽的提取物草酰乙酸钠能刺激胰腺β细胞增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起到降血糖作用。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