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发展轨迹与经验解析

内容提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从总体上讲,印度的未来发展是充满希望的。印度发展具有独特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印度发展经验和模式必须从应对工业危机和积极开拓新工业化的视角去分析和把握,才能真正审视到其精髓。认真研究和借鉴印度发展经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印度发展轨迹发展模式。

印度发展现状和成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成为迅速崛起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大国

印度在80年代经济增长率为5.4%,在1980~2002年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2002~2006年间达到7.5%,印度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之一。2005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达7750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人均收入已从1980年的1178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3051美元,成为继美国、中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O。印度有号称世界第二的铁路网,总长达6.3万多公里,有居世界第三的公路网,达330多万公里,有10多个大海港和庞大船队,民用机场超过100个。印度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电子工业、机器制造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各个门类。印度服务业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特别突出,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62%。

印度的科技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从科技人员的数量、科研质量、论文发表等方面统计看,印度都相当突出。印度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在技术方面,除了信息技术外,印度在核技术、生物制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也有较强实力。印度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业及精密机械制造业四个产业约占印度出口额的30%。印度信息产业已成为国际名牌,印度生产的疫苗公认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印度还是转基因种子的全球供应商。此外,印度还十分重视核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世界第四风电开发大国

印度的民主政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自独立以来,印度实行的议会选举制度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已逐步趋于成熟,文官选拔任用制度也逐渐趋于完善。印度政党很多,近二三十年政权更迭频仍,但政府运转基本正常,社会基本稳定,保障了经济的正常顺利发展。所以,印度在西方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也为此而自豪。

印度大力提高军事实力。印度著名防务专家拉格朗说过:印度将会成为亚洲各部分的中心,不论是中东、中亚、还是东南亚或中国,他们都将在经济上、政治上或为了防务目的而依靠印度。至今,印度仍置身于《防止核不扩散条约》、《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之外,利用其不受任何国际条约的限制而大力推进其军事力量。印度军事力量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三个:第一,全力打造新航母战斗群,不断提高远洋作战能力,印度现在是二战后唯一同时拥有两艘航空母舰的亚洲国家,随着国力的增强,印度开始积极实施《海洋新战略构想》;第二,全面构建战略导弹力量,发展地空立体作战体系;第三,扩大战略外延,在中亚、蒙古、非洲东海岸建立军事基地或监听站,拓展在海外的军事存在。印度在其“核学说草案”中提出,要建立海基、陆基、空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目前,印度建立起以军方为主、军民结合、比较完整的国防科研和军事工业体系。导弹制造技术逐步完善,具备制造核弹和核潜艇的能力,接近具备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已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超大规模的军购是印度军备扩张的一大特色。2004年印度军事采购达57亿美元,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名列第一。军费占GDP的比例,印度官方数字为近3%,而据外国专家估计其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为5%到6%。印度国防开支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国防建设超前于经济建设,实现军事大国的目标也超前于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印度为了争当世界大国,不仅重视经济、国防建设,还十分重视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发挥国际作用。目前,印度世界主要大国建立了很好的战略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印度大国外交的重点是美国。2000年克林顿访印时签署了《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同意建立“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的、经济上富有成果的”新型伙伴关系。布什政府进一步和印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并应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世界主要大国”。印度与日本关系良好,在2000年8月森喜朗首相访问印度时,就宣布日印两国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印度和欧盟也积极发展关系,除了和英、法、德等国建立了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外,2004年11月第五次印度一欧盟峰会上还宣布印度成为欧盟第六个战略伙伴国。印度和俄罗斯拥有传统友好的战略关系,1971年印苏就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实际上建立了盟友关系。2000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印时,印俄双方又发表了《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中印关系近些年也有很好的推进。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访印期间,中印两国又发表了《联合宣言》,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说,印度是和世界主要大国同时拥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唯一大国,这足以显示出印度大国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印度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印度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问题。

第一,人口与资源问题。印度人口大国,2005年已达11亿,目前仍以较快的速度(年增长率1.7%)增长。人口迅速增加,加大了就业的压力,印度劳动力失业问题已经比较严重,这又增加了贫困人口脱贫的难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印度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但相对于印度的巨量人口来讲土地并不宽裕,人均只有0.2公顷。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将进一步减少,并加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印度的淡水和工业资源尤其是能源比较短缺,电力紧张一直困扰着印度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年进口量已接近1亿吨,今后还会不断增大。所以,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印度工业化发展的严重瓶颈。

第二,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显示,印度近1/3的企业表示,道路、港口、机场、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基础设施落后甚至表现在印度最为突出的信息技术产业上,据英国《经济学家》排名,在电子化准备程度方面印度在全球排名仅列第54位,这表明印度在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的准备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落后还影响了外国投资的进入。印度国内储蓄率偏低,外资引入不足,一些重大项目因无资金而搁浅,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这都形成了资金短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首先,印度以农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很有创新意义,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在发展中没有把握住平衡,在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程中造成一定困难。例如;不配套的工业体系使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工业品都供应不足,这将造成印度经济的自立性降低和极大的脆弱性,会进一步影响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其次,贫富差距严重。在印度的11亿人口中,只有5000万人可以说是对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有着需求的高等阶层,中产阶级最多只有3亿人,还有几亿人的生活水平处于贫困或绝对贫困。全国人口中有近50%是文盲,有90%的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尽管印度发展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但从总体上讲,印度的未来发展是充满希望的,印度应该能在本世纪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首先,印度拥有成为世界强国的巨大潜力。这主要包括:第一,资源相对丰富,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七位,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七位,可耕地面税占50%,物产丰富,矿产品种齐全,森林资源丰富,具有进行经济建设较好的资源基础;第二,人力资源丰富,预计2025年印度人口可达13.6亿,2050年人口可达16.3亿,届时将超过中国(预计15亿人口)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印度巨量的人口将转化为巨量的人力资源,成为建立世界强国的强大支撑;第三,科技实力雄厚,具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持作用;第四,民主体制健全,能够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第五,国际环境良好,拥有和平发展的友好关系。所以,尽管发展道路会有曲折,但印度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没有根本障碍。

其次,印度具有走在新工业化前列的较大可能,这更是印度成为世界强国的保障。新产业革命是落后国家后来居上的历史契机,英国等西方国家就是在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印度重视文化产业等服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以高新科技变革农业,这是一个新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避免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追逐发达工业化而陷人工业危机。今后,印度如能不断提高对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的自觉性,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成为世界强国就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当然,印度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工业化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但工业化建设的自然资源还相对丰富,所以,在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的过程中,印度还可以建设适度工业化。这一方面可以继续发挥工业化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新工业化进程创造必要的条件。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