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的艺术主张 [浅谈石涛艺术的渊源]

摘要:石涛是清初力主革新的艺术大师,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他所处的时代及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所主张的创新,是在继承前人和借鉴同时代艺术家的基础上的创新,另外,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艺术面貌和艺术思想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师法古人;师法今人;师法造化      石涛绘画体貌多样,风格多变,和同时代的“四王”一派绘画的传承有绪相比,其作品与传统的绘画面貌差别较大。

石涛绘画理论中有许多强调个性的绘画主张,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

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

天然授之也。

”《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的画跋:“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

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

’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等等,这便使人们将石涛作为清初画坛创新派的代表人物,但他艺术成就的取得也并非生而知之,而是有其渊源的。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法古人   明末清初,画坛为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所主导,“四王、吴、恽”成为画坛的主流,他们崇尚元季四家以及北宋诸家,贬低南宋院画,将继承南宋院体的戴进、吴伟等一派摒于鉴赏之外。

“创新派”的诸家,如龚贤、梅清以及包括石涛在内的“四僧”都在当时画坛主流之外。

这些画家绘画风格虽与“四王、吴、恽”有很大差异,但是他们的艺术渊源却有相似之处。

石涛绘画最初源于董其昌,虽不受其复古思想所囿,但在审美取向上仍受其崇尚“南宗”的影响。

谢稚柳在《关于石涛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直接指出:“石涛艺术渊源,到元四家为止,从他的艺术形体里,除倪云林之外,其他三家的风调,也有许多蛛丝马迹可寻,他的艺术旨趣,也认为他们‘直破古人’,显然,他认为元代的画派,已凌驾于宋人之上。

其实,石涛对沈石田,也是钦慕备至的,由某些体貌都是从沈石田而产生,然而他绝口不谈沈石田的,也从不谈陈老莲。

”①   从现在流传下来众多的石涛画迹来看,石涛的山水画远师北宋之董源、巨然、郭熙、米芾,元季四家,近师明代吴门画派之沈周,用笔以“南宗”线性皴法为主,在墨法上兼取“北派”夏圭等“拖泥带水”法。

石涛花卉中墨竹最有代表性。

石涛的墨竹取法北宋文苏竹派,多次在绘画题跋中提到文同与苏轼,如《大涤子题画诗跋》②中《跋画竹》:“东坡画竹不作节,此达观之解,其实天下之不可废者无如节。

风霜凌厉,苍翠俨然,披对长吟,请为苏公下一转语。

湖州太守馋甚,至欲以渭滨千亩纳之胸中。

贫道则不然,才带露拖烟将两三竿,用作�盐清供,你知道知味否?”。

他还在《山水花卉册》上题诗:“我怀东坡翁,此道谁称善。

”在一幅墨竹图上题“高呼与可”。

足见石涛对苏轼、文同的墨竹推崇备至,也使我们对石涛墨竹画的渊源一目了然。

绘画审美方面石涛更是对古人有所继承,在《画语录》中提出的“一画”“蒙养生活”“资任”等理论强调绘画主体与造化客体之间的关系,其观点实为遥接六朝、五代及北宋先贤的理论。

二、师法今人   学习绘画,即使是天才的画家也并非一开始就有自己独特的创造,都要从某一风格开始,在愈来愈突显出个人性情的同时,逐渐摆脱这些依赖。

对于某些画家,一生或许只有一次这种过程,而后用形成的面貌终其一生,即使有所变化,也很微弱。

石涛这样风格多变而且不同时期差异较大的画家,这种过程在一生中多次出现。

对原有样式的吸收,石涛不拘于只对前人,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广泛借鉴。

石涛一生行迹颇广,到一处便结交当地名士及众多画家,其中不乏与自己艺术主张相同之人,在交往中他们在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石涛影响较大的有梅清、程邃、渐江、樊圻、八大山人、龚贤等,甚至“四王”山水对石涛也有所影响。

石涛早期山水画受梅清影响很大,他在宣城期间关系最密切的朋友要算是梅清了,梅清的画有两种体貌,一种为其早年的阔笔一路,用笔生辣健硕、婀娜苍劲,具有“豪爽之气、亢爽之概”;另一种为细笔密体,运用“游丝袅空”的笔势,“用墨层层积起,用墨屡屡擦揩,细腻到无可细腻,绵密到无可绵密”③。

梅清绘画富于感情色彩,广学百家而不受“南北宗”论的束缚。

清初画坛,松江派风行江南,新安派崛起,梅清又能不受其牢笼,为宣城开宗立派。

石涛梅清小十九岁,绘画梅清影响是情理之中。

从现存的石涛宣城时期的山水画作品看,受梅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涛黄山图册》二十一开,就是石涛宣城时期的代表作品,其风格与梅清极为相似,甚至有些画的题材、构图、技法都非常相仿,如石涛此册中的《蒲团松》一帧与梅清的一幅《蒲团松》。

石涛梅清那儿借鉴而形成的清雅淡润一路的画法在离开宣城以后的作品中也屡有出现,如故宫博物院藏石涛《山水册》中《敬亭山》一幅,描绘的是宣城景色,题跋记述当时与友人施愚山同游敬亭山的事迹,其画法也带有极明显的新安派和梅清的影子,山石用乱云皴,细笔干擦罩以淡墨,笔法松动虚灵,回忆与故友的游踪和友谊,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足见新安派和梅清石涛的影响之深远。

石涛先后旅居于南京、扬州和京津地区,自然也与当地的画派有所交流,南京的“金陵画派”和京津的“四王正宗”都给了石涛不同的影响,他从中吸收了他所认同的画风,再加上早期“新安画派”的影响,石涛与当时的三个主要画派都有了极深的渊源

正因为这些渊源,再加上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才情,使得他在自己绘画风格的创造和演变中,兼各家之长,又不为某家某派所束缚,精擅诸法之后才达到他自己所追求的“无法而法”的崇高境界。

三、师法造化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一生的绘画主张,也是他取得巨大艺术成就的最重要原因。

石涛一生游历颇广,特别对黄山情有独钟,将黄山视为“师、友”,他许多代表作都是对黄山的描写。

在对名山大川的游历中,石涛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大自然的阴晴明晦,并善于创造新的技法将其表现在绘画作品之中。

石涛一生行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除与当地名士诗画唱和,还与好友登山临水,游览当地胜境。

石涛有一方印章“搜尽奇峰打草稿”,还自号“四百峰中箬笠翁”。

石涛宣城后,与诗画好友唱和之余,便是携手游览当地的胜景。

宣城除有敬亭山之外,更要数离此不远的黄山为天下胜境了。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遍游天下,认为黄山“闳博富丽”,推其为“生平奇览”。

石涛宣城期间便多次与友人一起游览黄山,并以黄山为题作画。

黄山是我师,黄山是我友。

心期万类中,黄山无不有……我昔云埋逼住始信峰,往来无路,一声大喝旌旗走。

夺得些松石还,字经三写乌焉叟。

”这段题跋是“丁卯”(公元1687年)为“次卣先生”所作《黄山图》上的,在“丁丑”(公元1697年)又题于另一幅《黄山图》,用隶书题写,与前一跋不同。

在这段题跋中,石涛描绘了黄山中各种奇幻的景象,用李白式的浪漫和豪情表达了对黄山的赞颂和依恋之情。

石涛众多的黄山诗与黄山画结合起来看,黄山确实给了石涛无穷的创作灵感和启示。

石涛在他生活的时代能提出如此精辟的美学观点,是同他迷恋山水,不畏“我昔云埋逼住始信峰,往来无路”般的艰险,真正将黄山为师、为友分不开的。

注释:   ①谢稚柳著《鉴余杂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6月版   ②转引自邓实、黄宾虹编《美术丛书》神州国光社民国十七    年版   ③贺天健《梅瞿山画集》前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5    月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