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医学人身之“神”

【摘要】 人身之“神”是中医学生命本质的解读,指人的生命活动,既具有不可测度性,又具有可知性。阴阳(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是“人神”之主。人身之“神”可分为先天之神和后天之神先天之神又称元神元神又称脑神,但都与精神思维等神志概念不同。后天之神可分为生理之神和心理之神。根据脏象学说对人体的划分,后天之神又可分为心神、肝神、脾神、肺神、肾神等“脏神”,并可根据五脏与相应的腑、五官或手足的关系再细分为更低层次之“神”。

【关键词】 神 阴阳 脏腑。

“神”在中医学中的内涵非常丰富,且具有玄妙性。历代医家对人身之“神”的含义和特性分类以及五脏神、心神、脑神等的相互关系问题颇多争议。笔者通过对人身之“神”的含义和特性、分类进行探讨,以利于进一步规范而深入地开展中医神志理论研究。

1 含义和特性。

一般认为,“神”本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性,是主宰事物的运动变化、兴衰存亡的根本因素。在自然界,它是决定自然变化的内在规律;在人体,它是主宰生命运动的中心要素,相当于气机、气化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天地之大纪也,人神之通应也。”“大纪”指天地自然的法度,即“天神”。“人神”就是指相应于天地自然规律即宇宙精神的人精神[1]。换句话来说,中医学人身之“神”的定义就是生命规律。

“神”具有不可测度的特点。《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阴阳不测谓之神。”道出了“神”的特性,用肉眼是看不到它的。所以中医理论中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及“头者,……,百神所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说,“藏”和“聚”字恰好道出了神的隐蔽性。但“神”又具有可知性,虽然“神”藏于内无法观察到,但“神”主宰全部的生命活动,而生命活动却是要表现出来的,且这种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清晰可测的,此即“神明出焉”之义。

可见,称生命为“神”是中医学生命的最本质的理解[2]。从自然科学规律来看,任何功能活动都是有物质基础的,纯功能和纯物质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物质以其特有的组织结构决定着它的功能现象,功能活动的种种表现是物质不同成分和结构状态的外在反映。故物质是第一性的。神以生命活动方式表现出来,故属机体生命功能,此功能的基础是物质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也就是说,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是自然万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原因;人体阴阳是人体生命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根本所在。所以,阴阳(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物质)才是“人神”之主,“心”或“脑”是不可能具有这种作用的。

2 分类。

人体的生命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由父母之精交合后在母体内形成胚胎并逐渐发育的生命活动;一是人出生后的生命活动,包括精神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两方面。故人身之神也可分为先天之神和后天之神

2.1 先天之神 先天之神又名元神。所谓“元”者,乃起始而混然未分之谓也。如《尔雅·释诂》说:“元,始也。”元神主宰着人的生命,把握了元神,就可以使人长寿。故刘一明在《指南针·修真后辩下》作了更详尽的论述,曰:“精气神而曰元,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既有此物,而后无形生形,无质生质,……,包此一点之真,变化成形,已有精气神寓于形内,……,元神至灵至圣,主宰万事,知之可以延年益寿。”中医学借用“元神”一词,是对先天禀赋的表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之生命活动,则为元神。父母的生殖之精相搏而生成的元精藏于肾,是肾精的主体部分。元精化元气,元气生元神,则精气神三宝初俱。故“以先天之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理虚元鉴》)。可见,元神是元气的功能体现,与神志有别。

此外,《尔雅·释诂》又说:“元,首也。”因此元神又被认为是头脑内所藏之神。《黄庭经·至道章第七》说:“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锷峰字罗千。”这里,脑神是头面七神的一种,居于泥丸宫,泥丸宫即脑宫。泥丸宫中也不只有脑神一神,还有其他神。故本篇又说:“一面之神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九真就是九位真神。如按《大洞真经》所说,则头部共有十一宫十六真,脑神只是其中之一,且无实际意义,只是指代所在的部位以便存思观想而已。故《黄庭经·至道章第七》云:“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所存在心自相当。”周嵋声注云:“即可由气聚而神凝,神凝而形见,虚构成不同的神形和神名,但城府栉比,焉能逐一存念,而且这些神灵也并不是在头脑占有真正的部位与居住处所。”(《黄庭经义疏》)由此可见,元神虽为脑神,居于脑中,但并没有精神思维活动功能,只是道家存思服气炼形的一种称谓[34]。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