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译文

张辉。

摘  要:从现代哲学阐释学出发,对比分析《高老头》中描写伏盖夫人的三个中法文译本,翻译历时性结合译者主体性,实现了文学作品阐释的多样化。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理解历时性;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2。

1.前言。

阐释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进入20世纪后,作为现代阐释学的代表,海德格尔Heidegger和伽达默尔Gadmer反对传统阐释学文本作者过于刻意的强调,他们宣称对于文本来说,一旦完成,作者就死了,它是一个和原作者没有任何关系的文本,独立存在的文本。在这种情况下,文本意义的再现是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和欣赏,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些作品的读者大都生活在不同于原作者的年代,他们赋予这些经典巨作全新的特征,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2.翻译与现代阐释学

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必须理解文本阐释学理论的研究出发点主要是针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阐释,但由于这一过程的许多层面都与翻译过程有相似之处,比如视域的冲突与融合、理解历时性,理解的偏见等。这些都与文学翻译有着本质的联系,并且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很有借鉴的意义。

3.理解历时性与译者主体性

说到理解,伽达默尔给出了他的观点,因为任何一种理解或解释都是一种历史现象,不能摆脱历史的束缚,因此理解或者解释全都是主观的。由于阅读本身是主观的,历史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任何一个译者的“预先理解”都会受到历史,文化和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一个译者都有他自己的理解方式,而对于每一份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作用,兼顾忠实地展现原文内容,力求达到翻译的平衡是每一个译者的责任和努力达到的目标。

3.1译者理解历时性。

伽达默尔认为文学翻译阐释,而这一阐释体现在翻译的整个过程。文学作品和译者有着各自的视域,不同时期的译者拥有自己的视域(包括语言、文化、社会背景等)去理解翻译作品,实现了阐释的多样化。因此文学翻译过程既是视域融合的过程,又是阐释过程。对于同一部著作,如法国小说《包法利夫人》,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包法利夫人”;再比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每个读者都会对这部不朽的巨作有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外“红学家”都在研究这本小说的重要理论源泉。

在阅读的过程中,译者首先的身份就是“读者”。面对同一份文本,与作者生活在不同年代的译者总是会在翻译中体现出一些时代特征。在翻译领域,同样一部作品,我们总能看到不同的译文版本,这就是“重译”现象。重译本身的存在,就能清楚地表明 “理解历时性”。

我们来看《高老头》的翻译例子:

…Bient?t la veuve se montre, attifée de son bonnet de tulle sous lequel pend un tour de faux cheveux mal mis, elle marche en tra?nassant ses pantoufles grimacées. Sa face vieillotte, grassouillette, du milieu de laquelle sort un nez à bec de perroquet ; ses petites mains potelées sa personne dodue comme rat déglise, son corsage trop plein et qui flotte…。

——Honoré de Balzac。

? le Père Goriot ? p.14—15。

在这段文字中关于伏盖夫人(madame Vauquer)的描写,我们选了三个中文版本的翻译来分析一下细节:

(1)……不久寡妇出现了,網纱做的便帽下面,露出一圈歪歪斜斜的假髮,懒洋洋地趿着愁眉苦臉的軟鞋。她的憔悴而多肉的臉,中央聳起一個鹦鹉嘴般的鼻子,滚圆的小手,像虔婆一般胖胖的身材,膨亨飽滿而顚顚聳聳的乳房……(傅雷译)。

(2)……不久寡妇露面了,可笑地戴着一顶珠罗纱软冒,露出一圈乱蓬蓬的假发,脚下趿一双皱皱巴巴的软鞋,懒洋洋地走来,肉鼓鼓的老脸中央,耸起一只鹦鹉嘴般的鼻子,胖乎乎的小手,教堂耗子一样圆滚滚的身体,鼓膨膨地颤来颤去的胸脯……(林一鸣译)。

(3)……不久寡妇出现了,网纱做的便帽下面,现出一圈假发,无精打采的趿着皱巴巴的软鞋。她的憔悴但多肉的脸,中央鼓出一个鹦鹉嘴般的鼻子,浑圆的小手,象教堂的耗子,一般肥嘟嘟的身材,膨圆饱满而颤颤甸甸的乳房……(陈治译)。

阅读上面三个版本的翻译,首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在不同年代的译者使用的汉字是不一样的。傅雷先生,中国翻译界的领军人物,他当时使用的是繁体字。后来随着汉字简化的趋势,我们现在已经不再使用。因此,文字形式本身这一点绝对是时代的标志。同时,我们注意到傅雷先生把原文中的“pentoufles grimacées”,译为“愁眉苦脸的软鞋”,而现在,我们习惯称之为“拖鞋”。再看形容词“grimacées”是被直译的,也就是做鬼脸的意思,这样的翻译给大家刻画了一个生动的画面,似乎能看到这些拖鞋是什么样的;不过按现在人们说话的习惯来看,这又不是个搭配合理的短语。而林一鸣此处译为“皱皱巴巴的”(chifonné),似乎更合理些。另一个翻译的很有意思的短语是“rat déglise”直译的话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教堂里的老鼠,不过巴尔扎克把它用在自己的文章中,难道没有深层的含义吗?一起来看三个翻译的版本,首先看到傅雷翻译为“虔婆”(une fervente adepte qui a pris l?ge),我们可以在查阅法汉词典找到的这种翻译的理由(見1978年版法汉词典,P1060),体现出上了年纪女人胖,这是合理的,所以傅先生把这个词处理的形象,准确。然而上面提到的另外两个译者都把这个词直译成“教堂的老鼠”,所以有个问题有必要思考,“教堂的老鼠”就真的又肥又大吗?特别是陈治的翻译,“像教堂的耗子,一般肥嘟嘟的身材,”在这还有个逗号,可能是个错误或疏忽,因为读起来不太顺畅,就不能看作高质量的译文了。由此一目了然的可以发现,对于三位译者来说都是按照自身的理解来处理文本翻译,充分体现出本身潜在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认知水平,甚至翻译技巧的应用。

3.2.译者理解主体性

如果有人说:理解是对原文本的接受,那么重新表达则是一种新的解释。从这种意义上看,译者就是那个接受原文本的人,即读者;同时,他也是解释原文本的人,即重新创造者,每一次重译都包含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再创造。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作为译者本身是不可能做到完全漠视,面对翻译文本无动于衷的,他总是会有一些自己的判断,观点和价值观念等。有关译者主体性另则文章进行论述。

4.结语。

阐释学是西方一门探讨理解和解释的科学,它经历了从神学阐释学、一般阐释学逐渐发展到现代哲学阐释学的漫长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任何翻译过程都离不开意义的理解和解释,采取定性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具体实例出发,通过归纳演绎来对比和分析三个汉译本节选是如何体现其历时性,充分说明了翻译历时性特点和译者主体性能够得以存在和发挥,并且多个译本能够并存,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Georges Mounin ? Les problèmes théoriques de la traduction ? Editions Gallimard, 1963.

[2]Peter Newmark ? Approches to translation ?(《翻译问题探讨》)外教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翻译研究新视野》 谢天振主编 青岛出版社 P200—232.

[4]《翻译名家研究》 湖北教育出版社 郭著章 等编著.

[5]《中华翻译文摘》 清华大学出版社  罗选民主编 2002年版.

[6]《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郭延礼著  1998年版.

[7]《翻译思考录》许钧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8]《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 蔡新乐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版.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