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庄乡双联行动实施规划_大学生生涯规划1500字

**县新庄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 (2012—2020年) 中共新庄乡委员会 **县新庄乡人民政府 新庄乡双联行动实施规划 按照省、市、县委关于开展双联行动的部署要求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农业稳乡、项目强乡、产业富乡的发展思路,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新庄乡位于县城西北,距离县城90公里,全乡共有8个村,3289户,15846人,流域面积3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万亩,人均6.1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目前,我乡支柱产业以全膜种植、舍饲养殖、劳务输出为主,全乡有养殖大户137户,其中养猪大户42户、养羊大户93户,养鸡大户2户,饲养量分别达到8563头、15831只、16420只。养殖专业合作社15家。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乡有贫困户2268户,10157人,特困户1081户,3802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干旱少雨,交通不便,农田水利设施落后,资源相对匮乏,产业开发不足,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尤其是村内道路**间道路路面狭窄,土壤疏松,雨季道路长期泥泞不堪,车辆无法通行,给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带来了极大不便,严重影响了全乡经济发展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双联行动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村联户、重点帮扶、整体推进为抓手,抢抓六**片区扶贫攻坚和政策叠加的机遇,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整合相关部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扶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夯实发展基础,着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全 乡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发展目标 通过双联行动的开展,经过5至8年的努力,使新庄乡基本达到“经济发展,服务完善,生活安康,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目标,实现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五个重大突破”,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形成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种经果林系带子、坡地种草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赚票子、基本农田普全膜种粮食的立体生态农业。确保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近期目标:到2013年底,力争实现三个一的目标,即:人均种植1亩全膜玉米,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户均养10只羊或10头猪,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达到3500元。村民养老、新农合实现全覆盖。

中期目标:到2016年底,草畜业发展初具规模,管理规范,初见效益,通过三年时间,使我乡种植业、畜牧业、政策性和其它非农产业收入所占经济比例为:20.2:31.7、10.6、37.5、年均转移劳动力2900人左右,劳务收入2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无危旧房。村村通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达到100%。

远期目标:到2020年底,农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群众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0.5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上,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四、规划任务 (一)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1.枣园建设:按照全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计划2013年在中吊、杨**、杨岔村新增枣园2500亩。

2.旱作农业:按照全县旱作农业实现全膜化的要求,每年计划种植全膜玉米30000亩、籽瓜15000亩、高粱10000亩,并配备中型拖拉机8台、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人均种植1亩全膜玉米、籽瓜、高粱的目标。

3.草畜业:计划扶持发展200头以上养猪大户8户, 300只以上养羊大户5户,500只以上养鸡大户10户,养殖合作社达到30家,建设饲草加工点5处,千亩以上牧草种植片8个。全乡实现户均养5只羊、4头猪、50只鸡、种2亩草的目标。

4、劳务经济:计划每年输出劳动力290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680人,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劳务技能培训会,培训达到4500人次。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乡村道路,乡村主道实现全硬化,村组主道实现全砂化。计划新庄至泉坪、寺寨至中吊、寺寨至杨**至杨岔、新庄至棱干至苏嘴、海榆公路至尚庄道路实现全硬化,基本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2.梯田改造:2012—2020年实施坡改梯工程,力争每年实施3000亩以上,加快实现梯田化乡步伐。

3.水利工程:为了促进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和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对自来水管道进行全面维修,并提高自来水的入户率,实现户户通水的目标,争取项目资金在中吊村打机井一眼,配套设施发展大棚蔬菜种植。

(三)大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1.**绿化:每年完成荒山荒沟绿化2000亩, 到2020年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30%。

2.四旁植树: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路旁田埂栽植绿化林、防护林等,到2020年“四旁”植树达到50万株以上。

3、村容村貌:为彻底解决村内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对全乡村庄进行总体规划,环境综合整治,垃圾集中处理。

(四)大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1.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乡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阵地、组有文化活动场的目标,建设新庄文化综合服务中心、8个村级文化广场,文化舞台、娱乐室,配套健身器材、文化图书、音响设备等。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依托双联行动、现代远程教育等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国家强农富民政策,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创建“和谐五星”和幸福家庭,支持发展民间文化事业,增强农民创业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强化专业技术培训。邀请专业人员,宣讲实用致富技术,种养殖技术、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至少开展6期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力争使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致富技术或致富信息。

五、工作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导,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通过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向新型、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突出抓好村庄、道路绿化,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庄前屋后栽植杂果。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 “一池三改”沼气生态农户。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扎实做好村庄整治改造工作,对生活垃圾定点堆放,集中掩埋。到2020年达到村容村貌美化,四旁绿化,生活环境整洁温馨。

(二)积极争取项目,努力拓宽致富门路。认真落实《**县六**区区域发展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2年)》,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策统筹,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加强与扶贫、交通、卫生、教育、水利、林业、农牧等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分年度建设并投入使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因地制宜,帮助农户引进推广实用技术,多渠道增加收入。

(三)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抓住六**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机遇,科学区分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着力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逐步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扶贫”的工作机制和分工布局,分类施策解决贫困问题。

(四)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社会帮扶。在认真落实省、市、县、乡领导和部门帮扶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对口帮扶、行业帮扶、干部结对帮扶、一对一帮扶和社会帮扶力度,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领导带头、部门联村、干部联户、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扶贫格局。

(五)发展公共事业,着力改善民计民生。落实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各项政策,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建设。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国策,控制政策外生育。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扶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统筹抓好城乡医疗救助、五保供养、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新农保等政策落实,确保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2012年底在全 乡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六)培养技术人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广泛开展普及性培训,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两后生”免费提供农业科技培训。加快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水保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型服务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推广旱作高效农业、肉牛改良、饲草标准化生产、秸秆加工转化、设施蔬菜生产、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三沼”综合利用、减灾防灾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精良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现代农业技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鼓励扶持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具,最大限度拓展农机作业领域,着力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农民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稳定种粮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七)坚持强基提质,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村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大力推进基层村党支部工作创新,坚持抓产业首先抓班子,抓班子首先抓干部的发展意识,选产业型干部,配产业型班子,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加强村社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