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关系

关键字:宫颈癌   80年代以来,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的致癌作用备受关注[1~3],多数学者认为HPV型别,E6E7区亚基因片段,HPV—DNA的整合状态与其致癌性相关[4~6]。

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原位杂交(ISH)对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行HPV-DNA分型,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单克隆抗体PC10检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PCNA表达,以探讨HPV感染所引起的宫颈过度增殖性病变的形态学定位及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标本取自1993年1月~1995年12月本院妇科感染门诊及妇科病房。

全部标本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

1.2 实验方法   1.2.1 PCR组共253例,取宫颈、阴道刮取物行HPV6、11、16、18型检测。

慢性宫颈炎18例,假性湿疣57例,疣样病变48例,尖锐湿疣60例,CIN59例,其中,CINⅠ41例,CINⅡ~Ⅲ18例,宫颈癌11例。

试剂盒购自医科院基础所。

1.2.2 ISH及PCNA组共78例,正常宫颈15例,慢性宫颈炎16例,CIN32例,其中CINⅠ20例,CINⅡ9例,CINⅢ3例,宫颈癌15例。

HPV16、18型感染的ISH阳性细胞表现为宫颈上皮表面中层细胞核(图1),特别是挖空细胞核为蓝紫色颗粒产物,密集,深染。

胞浆内可见弥漫状淡着色(图2)。

PCNA阳性产物位于细胞核内,呈棕黄色细颗粒(图3),每例选10个高倍视野行PCNA阳性细胞计数,根据阳性细胞总数的比例分为3级:Ⅰ级(+)为<10%阳性细胞;Ⅱ级(++)为10%~50%;Ⅲ级(+++)为>50%。

2 结果   2.1 用PCR对不同宫颈病变进行HPV—DNA分型   253例中,HPV总阳性率为52.3%(132/253),按慢性宫颈炎、假性湿疣、疣样病变尖锐湿疣、CIN及宫颈癌顺序,HPV阳性率呈依次递增趋势,分别为16.7%,29.8%,37.5%,61.7%,79.7%及90.9%。

不同宫颈病变中HPV分型不同,尖锐湿疣和CINⅠ组HPV6/11型阳性率分别为97.3%和93.5%,而在CINⅡ~Ⅲ及宫颈癌组占50%和40%,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

HPV16、18型在尖锐湿疣和CINⅠ组分别为45.9%和35.5%,在CINⅡ~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75%及90%,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说明低危的尖锐湿疣和CINⅠ以HPV6、11型感染为主。

高危的CINⅡ~Ⅲ和宫颈癌以HPV16、18型感染为主。

2.2 不同宫颈病变中HPV—DNA原位杂交观察   2.2.1 从慢性宫颈炎→CIN→宫颈癌随着宫颈病变逐渐加重,HPV杂交信号逐渐增强,阳性细胞由上皮层逐渐到棘层,分布由散在→簇状→弥漫状,与HE染色切片中挖空细胞的分布相一致,细胞阳性着色也由浅变深逐渐增强。

2.2.2 78例宫颈不同病变原位杂交结果   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分别与CIN及宫颈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CIN和宫颈癌与HPV16、18型感染密切相关。

2.3 不同宫颈病变中PCNA表达   2.3.1 PCNA形态学观察PCNA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内,也有部分出现胞浆着色,在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中,PCNA阳性细胞主要散在于上皮基底细胞层中,着色淡,棘细胞层及角化层无阳性细胞

CIN组则多见于基底细胞及棘细胞层中。

细胞异型明显者着色深,挖空细胞呈PCNA阳性着色

宫颈癌组具有PCNA阳性物质的细胞数量多,着色深、呈片状分布,向棘细胞分化的大细胞和基底样细胞阳性着色多见。

9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