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与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上颌前牙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手术处理。

方法:根据80例98颗儿童上颌前牙埋伏牙的临床特点、X线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型,并选择合适的埋伏多生牙处理方法。

按照患者的年龄分为3组,<8岁为第一组,8-12岁为第二组,12岁以上为第三组。

比较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类型差异以及手术所需时间。

结果: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的类型明显不同,手术拔除埋伏多生牙所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以第一组所需时间为最短。

结论:年龄儿童上颌前牙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手术治疗时机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

儿童多生牙上颌前牙区最为多见,以儿童上颌前牙区的埋伏多生牙对牙列所造成的影响为最大。

正确处理儿童上颌前牙埋伏多生牙是防止或减少儿童错合畸形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对二院口腔科2003年10月—2007年10月治疗的80例儿童,共计98颗上颌前牙埋伏多生牙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年龄儿童上颌前牙区的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手术处理的关系,为此类患儿的诊治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口腔门诊和口腔科,资料完整的上颌前牙埋伏多生牙患儿80例(牙98颗)其中男性52例,58颗,女性28例,40颗。

年龄5-20岁。

1.2临床定位分类及分组方法   根据临床检查埋伏多生牙区域的牙齿及牙槽突黏膜的情况,拍摄X线根尖片或曲面断层全景片。

我们按以下方法分型:凡临床可直接扪及黏膜隆起的埋伏牙,归为部分骨埋伏型(Ⅰ型),凡还能扪及局部黏膜隆起者,如多生牙最高位不超过上颌切牙根齐平处,归为全部骨埋伏低位型(Ⅱ型);埋伏牙最低高于上颌切牙根尖的,归为全部骨埋伏高位型(Ⅲ型)。

按照患者年龄的分为3组,<8者为第一组,8-12岁者为第二组,12岁者以上为第三组   1.3处理方法   对于Ⅰ型、Ⅱ型埋伏多生牙,定位明确后即采取手术治疗方法予以拔除。

对于Ⅲ型埋伏多生牙则要依据其对患者、美观以及邻牙的影响情况再决定是否手术

手术治疗路径根据埋伏牙的唇腭向的位置来确定:对位于腭侧Ⅰ型埋伏多生牙选用腭侧局部弧形切口,对于Ⅱ型、Ⅲ型埋伏多生牙则采用沿牙龈乳头切口,对位于唇侧者采用唇侧弧形切口。

去骨选用骨凿或涡轮机,术中注意保护邻牙。

2结果      2.1埋伏多生牙的数目、生长方式、年龄与性别情况   80例病例中,前牙区仅有1颗多生牙的为62例。

占77.5%,前牙区有2颗多生牙的病例17例,占21.3%,前牙区有3颗多生牙病例1例,占1.3%。

98颗埋伏多生牙倒置生长38颗,占38.8%。

近远中横向生长5颗,占5.1%;唇腭向横向生长2颗,占2.0%。

80例患儿中第一组病例总数为15例占18.8%,年龄最小的为5岁,第二组病例总数为45例占56.2%;第三组为20例,占25.%,年龄最大的为20岁。

全部病例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两者之比为1.76:1。

表明上颌前牙埋伏多生牙以混合牙列期为多发,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2不同年龄组的埋伏多生牙   不同年龄组的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具体详见下表。

由表中可见,在低年龄组中,I型埋伏多生牙临床比例最高,达60%,II型埋伏多生牙为30%。

III型埋伏多生牙为10%;而高年龄组中I型埋伏多生牙仅为7.1%。

2.3术前与术中分型符合率及手术时间   本组80例共98颗埋伏多生牙,除6颗III型埋伏多生牙采取继续观察外,其他92颗均采用手术拔除的方法。

其中2颗因埋伏多生牙呈唇腭向横向生长而导致定位失败,术前与术中定位符合率达97.5%。

不同类型埋伏多生牙手术拔牙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I型平均时间为5min,II型平均时间为20min,III型平均时间40min。

II型中第一组平均时间最短,只需12min。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