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农业是重要的生命产业、生态产业,是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当前XX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今年1月,XX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我市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提供了契机,我带着“如何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课题,开展了深入的思考和调研,形成了初步调研报告,现就我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汇报如下:

一、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全市耕地面积176.8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12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8元。全市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77.09,位列全省第二。总结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亩均产出大幅提升。我市依托XX的区域优势,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了XX天鹏集团、XX朝阳集团、江苏阳光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江苏红豆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XX华顺工业食品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培育出隆元大米、阳山水蜜桃、阳羡茶叶、马山杨梅、璜土葡萄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其中,阳山水蜜桃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隆元大米荣获国家名牌产品,农业产出效益大幅提升。2011年,我市农业亩均增加值达696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全市市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达132个,其中省级名牌产品27个,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21个和4个。

二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我市结合万顷良田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达56%。全面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大力推进钢架大棚、现代水利、喷滴灌等设施建设,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到13.57%。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智能农业示范项目为重点,推动了现代传感技术在我市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宜兴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水产养殖环境智能化监控项目成效明显。

三是规模经营不断扩大。现代农业园区有效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也是XX现代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我市着力打造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土地资源整合和集约规模经营,并不断调整和优化现代农业园区布局,目前全市拥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家,规模农业园区124家,直接经营面积达35.4万亩,农业园区化比重达到20.1%。

四是新兴产业迅速壮大。注重把创新培育生物农业作为发展农业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来抓。2010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力发展生物农业的战略部署,将其列为全市重点打造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重点发展生物育种、生物食品、生物(动植物)反应器等八大产业类型,创立生物农业“130”人才计划,累计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74人,引进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大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市105家生物农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32亿元,同比增长23%。新兴产业发展有力的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2011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51%。

五是农业功能有效拓展。积极配合太湖治理,按照市委、市政府“治太保源”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坚持“源头控制、强化治污”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通过组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工程、农田氮磷生态拦截工程、规模畜禽场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等,全市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较大改观。2011年,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22.7%、28.8%。同时,结合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全市累计建成15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25个市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在前期调研与基层同志、农业企业家的交流中,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要加快推进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XX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农业发展受到的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制约,面临着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重要课题。二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偏低。XX人多地少,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总体上比较粗放。农业生产单位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偏低,区域产业和品牌缺乏有效的整合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三是农业科技化水平偏弱。一方面,XX区域内缺乏农业高等院校和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各级政府和农业企业与省内外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但总体上这些合作紧密度不够高、针对性不够强,多数以引进、推广为主,农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大大弱化,而新的推广服务体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缺乏强有力的农业科研、示范、推广等方面的服务支撑。四是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趋势明显,缺乏有效的经常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我市城区农业劳动力以外来农民为主,相关培训难以跟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因此,必须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谋求新跨越,探索创新,加快打造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农业率先走出一条有XX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二、高点定位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XX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与XX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XX在全国地位相适应。只有高点定位,认真谋划事关长远的发展布局,明确现代农业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才能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争先进位,才能为XX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因此,要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的工作思路是: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以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现代生产要素集聚集约为关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探索特色化、园区化、融合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X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全面推进XX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总体目标是将XX打造成“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示范区,都市农业融合化发展的样板区,走在全国100多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最前列”。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到2014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结合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六大类二十一项指标,经过认真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我们具体分解了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阶段性主要目标,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到2014年,全市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达到90分以上,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二是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内完成10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建设任务,到2014年,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0%以上。三是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3年内完成50万亩新增农业园区面积建设任务,到2014年,全市农业园区化面积比重达到50%以上。四是全面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渔业)建设。三年内完成18万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渔业)(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的设施农业)面积建设任务,到2014年,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达到21.2%以上。五是全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到2014年,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重达到80%以上。六是全面推进现代农业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到2014年,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保费占农业保险保费总额比重达到60%以上。七是全面推进农业新兴产业发展。到2015年,生物农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八是全面推进农民增收工作。到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以上。

三、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一)在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上率先示范。立足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围绕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我市要健全“六大体系”,全面推进六大类二十一项指标的快速提升。一是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培育发展优质粮食、精细蔬菜、精品园艺、特色渔业、健康牧业、生物农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基本实现优势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渔业)建设工程,对于市区范围内连片100亩以上的高效设施农业(渔业),市级应及时给予工程资金补助。二是健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体系。集中开展10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工程建设,对市区范围内成片开展粮食、蔬菜等保供基地建设(1000亩以上)的板块,市级应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加强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建设,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加快粮食储备设施的优化整合和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智能农业率先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质量控制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广泛应用,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业物联网研发与示范应用基地。三是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政产学研合作,提高合作的紧密度和针对性。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应用,力争到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四是健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建设,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程度。五是健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继续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力度,努力打造出一批具有XX特色的农业品牌。六是健全现代农业支持保障体系,以健全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服务体系为重点,完善现代农业发展配套政策,营造现代农业良好服务环境。

(二)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率先示范。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线,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培育和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示范区转型升级。因此,应突出抓好重点板块、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建设,力争到2014年,全市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50万亩,农业园区化面积比重达到50%以上。一是重点建设好XX(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江苏XX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基础,加强周边园区整合,成立XX(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五园一体”(XX高科技农业园、太湖水稻示范园、XX生物农业产业园、锡山精品蔬菜产业园、XX现代农业博览园),成为全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发挥核心区规模效应,进一步做大做强,到2015年,核心区建设达到“双超”目标,即核心区建成区面积超万亩、亩均产出超万元。加强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和机制优化,逐步壮大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集团)公司,发挥好核心区对整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全力推进重点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列入XX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的“十大园区组团、128家重点园区建设,确保到2015年基本建成。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奖励力度,开展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申报认定,对通过认定的园区给予奖励。加强对重点农业园区建设的跟踪监督,实行动态管理,能进能出,不断优化。三是全面推进镇、村园区建设。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各地要采取措施组织和鼓励中小规模的镇、村园区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园”的发展格局。

(三)在现代农业融合化发展率先示范。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通过调研,我们提出,要使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推动现代农业的“接二连三”,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进一步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加速融合、快速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兴办农产品加工园区。到2014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对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项目申报的办法择优给予扶持。加大对在我市注册建立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的奖励,除享受全市统一奖励政策外,从农口专项经费中再增加相应奖励金额。二是提升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立足XX城市化程度较高、农业自然资源较丰富的优势,依托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特色,拓展农业功能,精心打造一批形式多样、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基地。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好《XX市“十二五”生物农业发展规划》,以XX太湖生物农业谷和生物农业园区为载体,在重大项目与领军型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争取突破。四是培育新型农民。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培训力度,在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回乡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对农业从业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在思想、业务和经营管理上能有效“接二连三”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在现代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率先示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试点探索为路径着力推动“六大机制”创新,促进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初步建成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与服务保障机制,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多元化土地流转模式,规范各类土地流转程序,完善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实现农地集中、要素集聚、效益集显,选择靠近市镇的行政村、偏远村特色村各2—5个分别做试点探索。二是创新市场主体建设机制。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扶持,努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市场主体脱颖而出和做大做强,成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并不断调动和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性与发展活力。三是创新市场流通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升农产品物流交易体系,在巩固发展天鹏、朝阳两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XX粮食科技物流中心和苏南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交易中心。积极发展农超对接、直供配送、产销挂钩、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模式。到2014年,全市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超过80%。四是创新金融保障机制。探索建立XX市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初始规模5亿元左右,专项用于对现代农业发展投资促进,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以低息贷款支持农业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五是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在健全市(县)区、乡镇、村三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上,探索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到2014年,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7%。六是创新优化人才引育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人才政策,加大农业高层次创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切实落实相关政策,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五)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上率先示范。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路径。一是围绕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科技发展。以主导产业产量、质量、品种的提高为导向,在遗传育种、栽培方式、病虫害防治、设施设备、农产品后加工处理与农产品质量检测六个环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二是围绕新兴产业推进农业科技发展率先在八大类生物农业上力争突破,形成特色。以XX太湖生物农业谷和生物农业园区为载体,在重大项目与领军型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争取突破,努力把XX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生物农业集聚区和增长极。三是围绕装备设施推进农业科技发展。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加大装备设施研发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联合,使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四是围绕信息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是信息化支撑的高度市场化的农业,要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经营信息化、政务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XX应率先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质量控制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广泛应用。到2015年,全市要努力再建成10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村科技超市和10个实用农业技术孵化平台等创新平台。

四、我市现代农业保障举措。

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调动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狠抓落实,努力营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

一是强化领导。农业虽然在我市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占比不是很大,但是其地位却没有降低,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切实加大工作统筹力度,加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具体做好示范区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积极主动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联络,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自觉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增强保障能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主动参与到示范区建设工作中来,真正做到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各市(县)、区也应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落实专人负责,真正形成上下联动、横向配合的推进合力,真正形成真心支持农业、真情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投入。现代农业需要高投入才能有高产出。坚持多元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XX工商资本投农的优势,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外商资本等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建设,逐步健全财政、三资等多元化农业投融资机制。尤其要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费用补贴等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重点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大户等参与投农,着力调动、鼓励和激励广大企业支持农业发展农业。加强政府投入,全市范围内要大幅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认真落实农业基本现代化投入考核要求,强化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严格落实农业土地开发、农田。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