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探讨

周朋。

摘 要 审计成果运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立足点,是内部审计价值的体现。内部审计工作应以审计成果为支撑,在组织治理和风险管理中发挥其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审计成果运用较少,审计成果运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内部审计成果如何得到重视、走得更远,取决于其对组织的贡献度。本文以审计成果的认识和转化运用为中心,分析审计成果运用可以带来的优势和目前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针对内部审计成果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关键词 内部审计 成果管理 成果运用

一、加强内部审计成果管理的优势。

(一)有利于防止审计成果流失。

内部审计成果管理是指对内部审计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使审计人员或者相关人员在需要时能够加以运用,随时实现其价值。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单位增加价值,提高单位生产效益,通过对审计成果的管理,加强对审计成果运用

(二)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通过对审计对象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判断其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此为基准对经济活动进行衡量,看有没有达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是否存在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由于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企业所有者无法直接参与所有经济活动,需要委托审计企业经营进行监督,对企业管理进行约束。加强内部审计成果管理,可以有效发挥监督职能,确保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没有偏离企业目标,没有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企业的治理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提高审计成效。

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数据库,在不违反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将审计成果放入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和完善,加以数据分析和跟踪,可以为后续审计项目的实施以及审计成果的转化提供有效支持,提升审计工作成效。

二、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方面的不足。

(一)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目前还有部分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大多是设置在其他部门之下,有些设置在办公室领导之下,作为一个下设机构存在,有些附属财会部门、监察部门。这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还有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不是专职,而是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这使审计项目负责人的审计前准备工作、审计实施过程和审计报告等流程受到各种阻碍,没有办法开展独立的审计活动,且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受企业有关负责人的控制,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监督职能时顾虑重重。在企业中出现违规行为时,内审人员为了不损害自身利益,往往没有作为。再加上企业内审相关制度不健全,内审机构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审计人员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没有可以参考的操作标准,从根本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审计审计成果运用

(二)不重视审计成果运用

审计成果运用不够理想,一些审计结果对审计对象的影响不大。例如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领导干部先离任后审计的情况,没有落实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造成审计机关难以明确开展审计的目的,只能当任务完成,且审计成果运用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审计结果基本不对社会公布,纪检监察部门审计成果运用没有明确的规定。审计成果公信力受到影响,很难成为服务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整改问责机制不明确。

内部审计问责落实是审计责任追究的一大难题。例如问责对象,虽然很多违规行为都出现在下属部门人员方面,但往往是主管部门领导授意的,由于其级别较高,在对其进行问责时会出现各种不配合的问题审计问责工作难度增加,很多问题不了了之。另外,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问责时,对查出的问题未按责权利划清责任界限、没有具体操作标准,仅对经办員工问责问责落实不合理、不到位,很难起到警示作用,审计成果的价值大打折扣。

(四)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单位都对审计有抵触情绪。因此,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良好的沟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得到的信息属实、缩小信息差距,从而提高使审计工作效率。反之,审计项目组出具的审计发现问题审计建议等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被审计部门审计成果的信任和接纳程度也会降低,审计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

三、强化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企业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是监督者,而作为监督者,应注意提高自身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

形式上的独立首先应当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独立,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将内审部门设置为董事会直接管理部门,提高内审部门的地位,确保其工作不受公司管理层的干扰和制约;其次,应保证审计人员独立,不能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

实质上的独立要求要求内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不存在影响审计结论的关联关系,遵守必要的审计工作回避要求,确保审计工作不受各方面利益的牵制,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干涉,能够独立开展活动,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保证审计成果的有效性。

(二)增强审计成果转化意识。

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应当改变观念,不能认为查出问题、出具审计报告就是完成审计工作。审计成果的转化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通过对审计成果进行分析,加强风险提示,深入了解风险点,可以对风险事项进行事前警示,达到提前消除风险隐患、预防经营风险的目的。在决定对被审计部门的处理后,实时跟踪进展,督查其落实情况,并督促整改落实到位,从而有效推动审计成果转化。

(三)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解决问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使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追究有明确的问责标准,有据可依。

一方面,加强审计问题整改问责,提高被审计对象对内审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加深就事论事整改问题印象的同时,提高警惕,加强对同类问题的举一反三整改。对问责处理结果要进行通报,将督办、问责、通报常态化,使问责真正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保障审计成果转化到位。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审计质量问责制度,完善审计质量考评制度,严格加强审计全流程质量控制,按分类标准把考核问责落实到审计部门审计项目组全员身上,促进审计工作成果质量提高,推动审计成果有效转化。

(四)完善协调沟通机制。

一是内部审计人员审计项目的各个流程中,随时根据需要,和被审计部门领导及具体业务人员进行沟通,努力寻求被审计部门的配合,了解被审计部门的经营情况、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风险评估,找到审计工作的重点,制定准确的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方案。在检查的过程中,详细分析通过审计沟通取得的信息,进行判断,解决理解分歧。对一些风险较小的问题,可以提请被审计部门及时整改,取得被审计部门的信任;对风险较大的问题,及时了解问题成因,与审计问题无关的信息不刨根问底,根据与被审计部门沟通取得的信息,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尽早与被审计部门协商,使得审计发现或审计建议实现最大价值。

二是审计内部人员之间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在分配任务时,项目负责人要使小组成员了解审计项目的目的;小组成员要及时向组长汇报项目进程,便于负责人布置下一步工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提升工作效率。

三是向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汇报内部审计成果,提请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对舞弊、案件等重要可疑事项,需要及时汇报公司领导并进行处理,尽可能挽回公司的损失。

四、结语。

加强对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审计成果的价值。审计成果能否得到重视,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對部门的价值有多大。目前,内部审计成果运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够,缺乏成果转化的意识,虽然近年来各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工作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也充分行使了内部监督职能,但部分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有所欠缺,内部沟通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审计成果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在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中,还需不断加强内部机制优化,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作者单位为华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玮琪.内部审计成果利用问题研究——基于政府审计视角[J].江苏商论,2020(04):83—86.

[2] 张双九,张兴平.深化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方法途径[J].中国工会财会,2020(04):34—35.

[3] 李霞,冯腾嬉.创新“四双”模式 推动内审成果有效运用[J].中国内部审计,2020(02):64—66.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