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

【摘要】 目的 分析三节脊髓型颈椎病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与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39例三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治疗

统计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X线显示cage、钛板、纳米骨柱情况。

结果 术后JOA评分为(16.74±2.96)分, 高于术前的(12.69±3.21)分(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术三节脊髓型颈椎病ki.11—5547/r.2016.25.037   三节脊髓型颈椎病为继发于脊椎的退行性病变, 患者神经、脊髓受到压迫、刺激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 在脊椎病中较少见[1]。

其临床症状较严重, 且具有隐性侵袭性, 易被临床所误诊, 导致延误最佳治病时机[2]。

目前, 对三节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选择, 仍有争议。

本研究对三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与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治疗, 探究其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39例三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确诊为三节脊髓型颈椎病

其中男25例, 女14例, 年龄43~71岁, 平均年龄(56.23±5.26)岁, 病程3~41个月, 平均病程(16.12± 8.34)个月。

1. 2 方法 39例均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与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治疗

全身麻醉, 保持仰卧体位, 在患者肩背部垫软垫, 使其颈部维持后仰, 于患者右侧颈部做横切口, 长约5 cm, 依次切开皮下组织, 分离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并延伸达椎体前方, 采用C型臂X线机对椎间隙进行透视定位。

对椎病变严重以及间隙明显狭窄的节段采用次全切除

切除与待切病椎上下相邻的2节椎间盘, 采用Casper撑开器撑开椎体, 用咬骨钳将需切除椎体拖至后缘, 将残余椎间盘、椎体增生肥厚的后韧带、后骨赘、后壁刮除, 并作减压处理, 使内膜囊得到充分暴露。

切除椎体碎骨块打入钛网内, 并在椎体间嵌入钛网, 在其上、下椎间隙操作椎间盘切除减压步骤, 并与硬膜囊和撑开器联用予以充分减压切除软骨后, 保留终板, 在合适的cage中植入切除的松质骨, 并将其压紧后放入椎间隙, 予以固定, 止血处理, 避免负压引流, 按照组织结构依次缝合, 并于术后及时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随访6~24个月。

1. 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制定的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并根据其改善情况对疗效进行分级。

差:改善率75%。

功能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00%。

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P参考文献   [1] 曹鲁军, 李小明.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哈尔滨医药, 2014, 34(4):293—296.   [2] 侯树兵, 申勇, 王林峰, 等.两种前路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随访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7):594—600.   [3] 孙涛, 张弘来, 丁惠强.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术式疗效分析.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2):192—194.   [收稿日期:2016—04—27]。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