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与创新发展运动医学之路_求索岩土之路pdf

随着我国的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缓缓升起,凯旋的国歌伴随运动健儿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然而,风光背后意外的伤痛也时常会让运动员面对激烈的赛场黯然神伤,无法顺利完成赛事,这样的结果,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运动员本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为了能够让运动员顺利完成赛事,国内运动医学专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运动员伤痛治疗方面,通过他们的努力让运动员重返赛场上,冠军的光坏也衬托着运动医学专家的精彩。

作为一名资深的医学运动专家,敖英芳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艰苦环境练就惊人意志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许多磨难,对于意志坚强的人来说,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磨难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他们会在磨难中仔细体会生活的真谛,用心演绎自己精彩的一生。

1956年,敖英芳出生在内蒙古美丽的呼伦贝尔盟。

幅员辽阔的地理环境与原生态的自然特色孕育了敖英芳教授勇敢和淳朴的性格。

1974年,年仅18岁敖英芳高中毕业后插队到农村,那时他在生产大队里担任副队长,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天气里,带领大家凌晨打场、脱谷子;在最冷的隆冬季节进山伐树。

近4年的艰苦环境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为他日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敖英芳又重新回到了校园,开始追寻着自己原来梦幻中的理想。

1984年,他又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院继续学习深造,1988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在运动医学研究所从事运动创伤医疗专业工作

敖英芳教授而言,50多年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他用惊人的意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在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绩。

危难时刻尽显医者本色      2002年6月,敖英芳教授担任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职务,主管医疗工作

就在敖英芳教授任职不久的2003年3月,“SARS”病毒突袭北京,原本明媚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理所当然的成为北京市海淀区收治“SARS”病人的重点单位。

在这段非常时期里,北医三院累计收治“SARS”患者已达到146人。

最多的时候,一天收治的病人以及疑似患者就达到了七八十人。

在那样一种特殊情况的制约下,许多发热和待诊的病人无法转院,医院收治的患者达到过饱和状态。

在那个非常时刻,急诊观察室收满了发热、咳嗽,以及疑似SARA的病人。

在疫情险恶,情况危急的紧要关头,敖英芳教授义无反顾的站在了 “抗击非典”的最前沿。

抗非一开始,敖英芳教授身临抗非典一线(多次进入非典病房检查指挥医疗救治工作);他亲自带领医务人员组织学习SARS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消毒隔离知识。

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他坚持参加会诊,在现场指挥抢救与转移危重病人;组织专职医师和护士,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他和医生们一起制定医疗方案、调配人员及设备,危难之时,他就如同一线战场上的指挥员。

在严峻而残酷的考验面前,他把生死置之度外。

虽然SARS病防治工作非常紧张、责任重大,但是敖教授面对这种烈性传染病和千钧一发的险情却毫不退缩,恪尽职守,出色完成自己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

敖英芳教授作为医院抗非战斗的主要指挥员之一,与领导班子成员团结一心,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阻止了疫情向医院周边的北医校园和家属区蔓延扩散。

与此同时,他们还派出了专家组和医疗队,支持了全国非典防治工作

由于在抗击非典战斗中的突出表现,敖英芳获得了北京市防治“非典”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采访时敖英芳教授坦言:当时在那种严重的疫情面前,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能临阵退缩,救死扶伤本就是医生的责任;作为党员就更需要战斗在最前沿。

尽心尽力书写运动医学传奇      敖英芳教授一直将多做实事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将有限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提高工作效率。

他认为,不能时刻审视自己、检查自己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

时代在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学科都在随着时代的步伐快速发展,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也要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作为一名有着深厚造诣的运动医学专家,敖英芳教授时时刻刻都在考虑运动医学发展问题。

他认为,学科要想发展,就要有新的想法,中国的医学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作为科研工作者,要对老一辈运动医学家的经验有选择性的传承,好的东西要保留继承下去,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去加强。

只有不断的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技术水准,才能真正将我国的运动医学发扬光大。

敖英芳教授经常说,运动医生的成长,是运动员用生命托举起来的,运动员与运动医生之间,是一种非常信任的关系。

“把运动员送到这里就算是送到家了,我们一定不要辜负人民的期望,很多人都在盼望着运动员重返赛场,作为一名运动医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运动医生的工作,从小的方面来讲是为运动员服务,从大的方面讲是在为国家服务,要知道,我们的运动员,都是国家培养的,他们代表着国家。

敖英芳教授从事运动医学工作20余年,他用精湛的医术为无数运动员治愈了伤痛,作为一名运动医学专家,他默默的奉献在运动员夺金的背后。

看到自己治疗过的运动员能够夺金,敖英芳教授在为他们感到骄傲的同时,更加理解了作为运动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悉尼奥运会一直到备战2008北京奥运的工作中,敖英芳教授作为国家队队员的医疗专家殚精竭虑,勤勤恳恳。

因为他知道体育运动发展到今天,它包含了太多的含义,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经济、科技等综合国力的整体水平,在这场特殊的战斗,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他们积极协调安排,使更多的运动医学专家能够到国家队一线提供医疗服务。

由于在北京2008奥运期间的优异表现,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专家得到了国家各层面领导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包括敖英芳教授在内所里有四位专家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 “特别贡献奖”。

敖英芳教授本人则因其出色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在2010年又被国家体育总局再次聘为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国家队医疗专家并被任命为伤病预防与治疗专家组副组长,继续为备战参赛运动员提供更加细致的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体育事业飞速发展,敖英芳教授所在的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在为运动员治疗伤病同时,也面向普通百姓患者的运动伤病进行治疗。

敖英芳教授认为所里将运动创伤医疗的范围扩大,惠及普通百姓,是非常正确的理念,也是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

能用自己的双手让百姓更健康的生活,是所里医学专家的共同心愿。

不仅如此,敖英芳教授还积极与地方的医院合作,提高地方运动医学水平。

2009年末,敖英芳教授代表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正式签约,共同创立了“哈尔滨运动创伤治疗基地”。

借助研究所的专家力量和当地的医疗资源,直接为当地的运动员尤其是冰雪项目运动员服务,为运动员科学化训练保驾护航。

团队是运动医学发展的核心力量      敖英芳教授担任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后,加强管理,抓医疗与服务质量,抓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平台建设,重视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

对于考核、评价以及年轻人基金的申请、发表学术论文、做科研项目等管理方面做了进一步调整,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敖英芳教授十分关注运动医学发展动向。

为了随时掌握运动医学发展信息,他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仍坚持工作运动医学的前线。

对于整个学科的发展

他认为,我国运动医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良好的阶段,研究所运动医学领域仍处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我们要“居安思危”,不断创新发展,努力积极进取,才能保持不落伍。

有危机意识,才会有进步,有发展

一个好的团队,不但要发挥团队带头人的作用,还要发挥年青人和老专家的力量,只有将整个团队充分调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团队的力量,在学科发展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作为团队中的成员,要清楚的认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为促进团队和学科的全面发展而竭尽所能。

敖英芳教授发展团队过程中,以人为本,在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同时,还将加强体制建设,加强临床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加强新的基础研究工作,加强运动创伤特色服务。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作为科研人员,必须也要与时俱进,科研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即使发展的稍慢一点,也是一种实质的落后。

为此,敖英芳教授用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团结向上的良好风貌,创新发展的进取精神,爱所如家的和谐风尚六条守则,来增强研究所工作人员的发展意识。

敖英芳教授认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要用开阔的心胸,广阔的视野,从国家的发展的高度,来挖掘科研思路。

作为一名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医生、教授,不但要把临床的工作做好,还要将科研工作做好,在医学科研领域为国家多做贡献。

北医大研究所发展历程      在敖英芳教授的眼里,研究所就是他的家,他对研究所有着深厚的感情,提到研究所发展历程,敖英芳教授感慨颇深。

北京大学医学研究所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集临床与科研为一体的运动医学研究所,在党、国家体委、北京市及北京医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在我国运动医学奠基人曲绵域教授等老一辈创业者的努力下,于1959年1月在北医三院正式成立。

在初建所阶段,床位很少,条件也差,创业阶段工作很艰苦。

十年动乱期间,学科发展受到了阻碍。

直到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后,运动医学研究所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项工作有了明显的起色。

1988年,尽管规模还比较小,但它的水平已经位于中国运动医学界的前列。

改革开放后,研究所调整医疗工作思路,把为运动员服务的技术,扩大到为群众服务,受到了老百姓们的欢迎,产生了更好的社会效益。

经过51年的发展历程,运动医学研究所发展到今天,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已有临床病房68张病床,集医疗、教学、科研、下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年门诊量高达6万余次,年手术量达到4000余例。

仅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每年已经超过1400例,居全国首位。

运动员劳损性伤病、软骨损伤与修复、关节镜微创外科、韧带损伤修复与重建、组织移植等方面的研究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年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

现任所长敖英芳教授作为我国运动创伤外科关节镜微创外科学术领域带头人,带领研究所不断提高技术,使研究所成为全国运动创伤与关节镜微创外科手术中心和培训中心。

2002年与Smith&Nephew合作建立了中国区关节镜培训中心,2007年,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被评为首批中国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2009年2月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关节镜微创外科的领军人      敖英芳教授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8年,临床研究方向为运动损伤、膝关节韧带与软骨损伤的修复与重建及关节镜微创外科,主要研究成果是关节镜微创外科治疗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关节镜微创外科在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及其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与重建研究等。

创伤外科关节镜微创外科技术的诞生,扭转了关节病传统的手术切口大,病人痛苦,恢复时间长的局面。

自1990年起,敖英芳教授承担了创伤外科关节镜微创外科方面的研究工作,着手引入了全国第一台全新的电视关节镜微创手术设备与系统,建全了研究所关节镜微创外科的临床医疗与研究体系。

1994年,敖英芳教授出国学习期间,在向国外老师学习的同时,根据工作体会,研究总结出了新的工作方法,回国后继续开展这项工作

敖英芳教授的带领下,研究所克服了一个接一个手术难题,并且不盲从国际通行的手术方法,而是本着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原则,总结出一套新的疗法。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潜心钻研的结果。

敖英芳教授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完善,终于完成了运动创伤外科关节镜微创外科技术的有机结合。

利用这一先进技术,研究所为国内100多名世界级的运动员,其中包括50多名世界冠军治疗过伤病。

由于手术的创伤小,损伤轻,有利于运动员和患者在短时间内康复这一特点,得到了运动员和广大患者的好评,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粗略统计,运动医学研究所已完成关节镜手术2万多例,仅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一项就超过6000余例。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微创外科手术方面得到了世界同行的好评。

在问及对培养学生有何建议时,敖英芳教授认为应给学生发展宽松的环境与良好成长的土壤,让他们开拓自己的思路,结合研究方向去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十分有利。

目前敖英芳教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博士研究生18人,这些学生都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骨干力量。

学生的成功,让身为导师的敖英芳教授感到十分欣慰。

敖英芳教授身兼数职,不但是所长、科研工作者、导师,还是医学部的党委书记。

他将主要精力放在管理的同时,将时间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他在加强支部书记的培养培训和干部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出了一个基层党委书记应做的工作和贡献。

谈及未来发展,敖英芳教授对未来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在他看来,勇攀运动医学高峰,再创运动医学研究工作的辉煌――这,就是他的人生箴言。

敖英芳教授认为:“过去的工作很重要,我们可以从中很好地总结经验。

但是过去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责任和明天的使命,这是关键。

人要学会自觉地‘归零’,不断的从新的起点起跑前进。

”   为了能让中国的运动医学走在世界的前端,敖英芳教授将与研究所领导班子一同带领全所职工,在挑战中前行,为中国运动医学发展贡献力量、续写新的辉煌。

相关链接:   敖英芳,运动创伤外科专家,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现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

1996年被聘为北京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被聘为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 200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教授

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助理、副院长。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二项;获第九届吴阶平医学奖―包罗—杨森药学奖一等奖(运动医学)。

是全国运动创伤外科关节镜微创外科学术领域带头人。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主编《膝关节镜手术学》、《膝关节交叉韧带外科学》、《运动创伤手术技巧》,参编的著作有《实用运动医学》、《中学百科全书》、《现代运动创伤学进展》、《关节镜手术学》、《骨科手术学》、《外科学》等。

如今,敖英芳学术兼职有亚洲关节镜主席,国际关节镜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运动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运动创伤学组组长,中华医学运动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全国关节镜外科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长,北京关节镜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骨创杂志》副主编,《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常委, 《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