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听弦断的余音|听弦断

2011年的第一天,对我来说,是个长久都难以释怀的日子

开始,我不知道这是个伤悲的日子,当天的日记是这样记录的:上午九点到新华书店看书,翻了很久,那本在书架上摆了多时的《命若琴弦》仍还在,徘徊一阵,不忍见之孤零,便买下了,配齐了人民文学社出版的这套史铁生文集

身处湘西边城,偏僻闭塞,孤陋寡闻。

直到1月8日,在办公室读到5日的《人民日报》的追思报道才知道,史铁生先生在去年12月31日凌晨三点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这个标题,我的双眼像被闪电霎地刺了一般,继而瞪大眼睛,不敢相信地逐字又读了一遍――是这样,确实是这样。

怎么这样呢?刚刚还捧了他的《命若琴弦》回家,余温未散,琴弦却绷断了。

元旦那天逛书店,在摆放《命若琴弦》那本书的架子前站了很久,封面是草绿色,顽强生命的颜色。

这套文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分《我与地坛》、《原罪・宿命》、《我的丁一之旅》、《病隙碎笔》、《务虚笔记》和《命若琴弦》六册,前五册早买了,后面的《命若琴弦》是短篇小说集,里面的大部分篇什,我买的其他单行本里收录有,觉得重复,就没有买。

几年里,市新华书店上架的这套文集的各个册子陆续卖出了,只这一本《命若琴弦》留在后面,很久没有人买走。

每次从这个书架走过,我要多看几眼,觉得她孤苦伶仃的,那上面有史铁生的名字呀,它的造化真是“命若琴弦”。

今天又走到这里,望着她,心里恻隐不安,阵阵怜爱涌上心头,天地亦动容,狂雪飞舞不止,又是过年了,书是作家的孩子,领她回家吧。

我就付了款,二十八元,几年的书还是原价,不折不扣,从一而终,这书大有品质!可是此刻,哪能想得到,书的作者、令我敬仰的史铁生先生,就在几个小时前永远地离开他的“孩子们”了!   史铁生先生的离去,我也有一点心理准备的。

几十年了,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读他的文章,知道了他是怎样用生命书写生命的,为他担忧着,但是也很惊讶,怎么就是这一天走了,1月4日就是六十岁了,晚几天,过了年,过了生日,也许大家心里会宽慰一点……也许他在世界的另一头还安慰我们,平日里他对死总是叙述得异常平静: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

他把死当做是欢乐的节日,我却在这个节日里,捧回了他的生命之作。

巧合?缘分?我想,皆应有之。

十几年了,人生际遇变化不断,我跟史铁生先生的关系始终固守如旧――纯粹的读者与作者、习作者与大作家的关系。

他年轻的时候在陕北黄土高坡上插过队,我年轻的时候也在那里的窑洞喝过西北风。

最孤独的时候,我读到了他写这段生活的小说《我的遥远的青平湾》,觉得有她陪伴,生命不再寂寞。

后来,学着思索,学着写作,命运真的发生了变化。

因为写作,我得以离开黄土高坡,去了省城西安,又从北方跑到南方,得到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每一点、每一步都有受他影响的痕迹。

尤其后来深入社会,沉浮不定、心灵躁动之时,先生便从幽静的地坛那边,送上缕缕清风,令人心静神定,在寂寞中催绽的花朵,呈现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原动力;半生在轮椅上观察混浊的社会,却给世界奉献了一颗纯净又高贵的灵魂

于是,我就明白了一个写作者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多年了,我是这么走过来了,且要这么走下去。

以后的日子里,不再有史铁生先生的勉励了,我庆幸在他盛大的“节日”里,捧回了他的生命之作,作品里蕴含着他的灵魂,我在他生命火花摇坠的时候,捧到了一颗伟大的灵魂,把她带回家,让她不再孤独。

我把《命若琴弦》跟他其他的书摆放一起,回头一望,旁边竟是他那本《灵魂的事》,这么奇巧?应是冥冥天意!   大音稀声,琴弦已断,余音萦绕,我该倍加珍视眼前的一切。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