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差异时空演变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之一,对八大经济区区域差异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家区域差异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八大经济区2000—2008年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倒“U”形的先增大又缩小的过程,拐点出现在2006年。

造成八大经济区区域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区域要素禀赋差异、政策供给、制度、市场意识等。

八大经济区区域差异在未来是扩大抑或是缩小,取决于各区域能否采取适当的措施,实施积极的政策来缩小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八大经济区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变异系数      1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

区域要素禀赋差异、政策供给、制度、市场意识等诸多综合影响因素都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

随着时间的积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反映在空间上[1]。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杨伟民(1992)采用基尼系数进行分析,认为20世纪80年代三大地带之间收入水平的总体差异缩小的[2];杨开忠(1994)认为省际差异的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大致呈倒“U”型变动[3];魏后凯等(1996)认为,1978—1992年间中西部同东部的差异在不断扩大[4]。

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一直是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有关中国的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成果也比较多,研究单元为东、中、西三大地带或以省或县为研究单元,另外还有学者从东、中、西和南、北的角度入手[5]。

但目前以八大经济区研究单元来分析中国经济区域差异及趋势的还比较少。

2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单元   八大经济区以“十一五”中国区域的规划中四大板块为基础,进一步将中国划分为: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八大板块(以下均使用简称)。

东北区包括辽、沈、黑;北部沿海区包括京、津、冀、鲁,东部沿海区包括沪、苏、浙,南部沿海区包括皖、粤、海南,黄河中游区包括陕、晋、豫、蒙,长江中游区包括鄂、湘、赣、徽,大西南区包括滇、贵、川、渝、桂,大西北区包括甘、青、宁、藏、新。

2.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指标数据来分析区域差异

文中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大区的人均GDP为各省GDP和人口分别加总后相除求得)。

为扣除物价波动因素,反映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真实情况,将各地区每年GDP 数据都做了除以GDP 平减指数的变换。

2.3研究方法   基尼系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度量方法,反映了区域间的绝对差异

计算公式为   (1)   式中G为基尼系数,Pi为每一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Wi为每组指标占总指标比重,Qi为从第一组到第i组的累计数据比重。

基尼系数越大,表明区域之间的差异越大。

变异系数可以衡量地区的相对经济差距,可以用于比较两个或者多个不同水平或不同水平总体的变异度[6],区域经济差异变异系数(Cv)以人均GDP的波动情况来判别。

变异系数的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普通人均GDP变异系数,公式为:   式中的Cv表示变异系数,S表示对样本进行无偏估计,Xi表示各i区域人均GDP,X表示平均人均GDP。

另一种是人口加权人均GDP的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地域单元总数,xi和pi分别表示第i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口数,p为全国人口总数,x为用各区的人口数pi对xi加权平均得到的全国人均GDP,即:   3八大经济区区域差异时空特点实证分析   3.1八大经济区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分析   通过实证结果可以看到,八大经济区域间的经济绝对差距自2000年至2003年在逐年扩大,2003年达到最大差异,2004年开始八大经济区间的差异在逐渐减小,以2003年为分界点,整体上呈倒“U”型,趋势比较平缓,2007年区域差异相对2006年扩大趋势,但是2008年区域差异明显又缩小了,这与我国现实经济状况一致,近几年中部及西北、西南的发展速度赶上了全国的速度,差异在逐渐减小,但由于东部地区间的GDP基础大,发展更快,所以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还是存在的。

可以看出,八大经济区间的相对差异变化的趋势也很明显,2000年到2003年区域相对差异持续增大,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开始缩小

这正好反映了2000—2003年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速的提高,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出现了扩大,但随着国家开发西部等政策作用的体现,地区间的相对差异开始缩小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