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赛事 我们的羽球赛事

中国瑞典使馆教育处发起的全瑞典中国学生学者羽毛球赛如期举行。

此时正值祖国58岁的生日。

赛事得到在瑞留学人员的热烈响应。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有14个队120多人报名参加队员们分别从斯德哥尔摩最北900公里的吕律欧到最南600公里的隆德自费前来。

同台竞技的赛手最小的14岁,最大的50岁。

家庭参赛成为最明显的特征,不是场下加油就是全家上阵。

这样壮观的参赛和观战阵容,对于生活在仅900多万人口的瑞典中国学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盛事。

教育处积极筹备      2007年2月在芬兰举行的第一届北欧中国学人羽毛球友谊赛中,临时组合的瑞典队曾战果辉煌,夺得男单金银铜牌和男双冠亚军,女单也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我当时就想能不能在瑞典举办这样的一个比赛,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增强留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选拔一部分优秀种子选手将来参加比赛

”大使馆教育处的孙玲参赞说。

但是教育处的经费有限,除了场租、比赛用球和简易快餐,其它如交通和住宿问题只能由参赛队员自理。

报名开始一周后只有4个队报名,孙参赞不免显得有些担忧,但平时热爱羽毛球运动的筹委会委员廖志刚说:“到报名截止日前肯定会有很多人参加的,大家都在积极准备呢!”透过这话音就能感受到瑞典中国留学生对于羽毛球运动的执著和热情。

果然,报名的选手很快就扩展到14个队的120多人。

大家都是自发的,看到学联贴出的通知后就主动来问怎么参加

”一个学联会的负责人说。

“这其中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在瑞中国学生学者的团结精神。

”每一次说起在瑞典的新老留学生,孙参赞都赞不绝口:“我在这儿工作6年多了,很喜欢这儿的学生和这儿的氛围。

”   比赛快要开始了,使馆教育处的老师跟十几个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都在紧张地做着最后一分钟的准备。

连垃圾桶摆在什么位置,孙参赞都会细致地嘱咐工作人员。

大家弄坏羽毛球场馆的地面,她还提醒拉拉队员换掉脚上的皮鞋。

快中午的时候,队员们已陆续从各地赶来,场馆内的气氛不断升温:“你手下留情啊!”“你太厉害了,不敢打。

”上场前大家相互鼓励问候着。

看了刚刚排出的赛程安排后,西斯塔队的队长章贞立刻跟队员们商量着战略战术:“我们第一场的对手比较强,打起来得用些力,第二场可以稍微放松一些。

”      冠军明星志愿者      身为原国家羽毛球队员的张翼,曾夺得亚洲杯青年羽毛球赛的冠军,是这次比赛筹委会的明星志愿者。

他扎一标志性的翘翘的小辫儿,高挑儿的个头,精瘦,说话简洁。

承担瑞典羽协和泰比羽毛球俱乐部两份教练工作的他,是瑞典羽协惟一的中国教练,也是目前全瑞典羽毛球水平最高的教练。

一听说这次比赛,他二话没说,牺牲自己的休假时间热心筹备,甚至自己输入每个参赛对手的名字。

以至最后一天各项比赛结果出来的时候,他可以将满满一页的获奖名单默写出来。

“这里面一半以上的人我都认识。

”张翼说。

瑞典工作3年的他虽然很忙,但依然挤时间学瑞典语,现在已经可以用瑞典语跟球员们交流了。

瑞典男单第一就师出张翼。

除了教练,他也频繁地穿梭在欧洲各国参加各项赛事,也曾在2004年,2005年的夏天率瑞典代表队到广东羽毛球俱乐部交流训练。

“进一步提高瑞典羽毛球的普及水平”――张翼在积极地实现着瑞典羽协对他的期望。

打球是每周的必修课      在这里参赛的。

几乎每个队员每周都会挥挥拍子。

在爱立信就职的廖志刚快人快语:“我们队的这几个选手都在西斯塔科技园的爱立信公司工作。

当初都各自喜欢羽毛球,慢慢地形成了圈子。

以球会友,练球已经成了我们每周的必修课,队里的成员年龄也从第二代移民的13岁到第一代移民的48岁左右不等。

”练球不但是驱走瑞典冬季漫漫长夜的良药,同时也有益身心。

团体冠军斯德哥尔摩南城队的主力队员金永辉已在瑞典生活20多年,回忆起当初与羽毛球结缘:“我在爱立信搞研发,因为用电脑太多,胳膊不舒服,然后就开始打羽毛球,对身体很有好处。

”现在他一周至少要打两三次。

这次他和夫人一同参赛,为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场上正在激烈角逐,比分咬得正紧,场下看球的队员们也很兴奋。

来自乌普萨拉队的王沛时不时地点评:“江宁打羽毛球很有节奏,能控制住场面,看他打球是一种享受。

”王沛现在号称瑞典最长的大学(南北校园距离900多公里)――瑞典农业大学工作,也是乌普萨拉队的资深球员了:“虽然整个球队(乌普萨拉队)在一起观摩,参赛的机会不多,但是每周都练,而且很注意培养新手。

”同一队的李浩在第一天的团体赛中赢了男单,他觉得跟平时比,自己打得“特别投入”。

最壮观的参赛阵容      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裴志超一家都上场了,作为比赛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时刻密切注视着场上的各种情况:各队代表遇到的问题,志愿者工作的分配等等。

他来回跑动着,手里拿着没有时间吃完的三明治――那是他的午饭。

但一看到比赛紧急情况就会立刻情不自禁地大喊:“扣球……对,就这样打!”妻子刚刚从德国回来,膝关节带着伤,但是依然活跃在赛场上。

儿子因为参加这场比赛,对羽毛球的热情明显提高了,这也应了父母的心愿。

英俊潇洒的潘博骁刚刚15岁,已经有了多年参加羽毛球训练的经历,现在还担任俱乐部少儿训练队的业余教练。

他的爱好源自爱好羽毛球运动的父母潘金山和何文乐。

在这次比赛中,潘金山担任筹委会成员,潘博骁在夺得男单冠军之外,还与妈妈何文乐组成混双选手夺得第三名。

像这样全家参赛的家庭不在少数。

羽毛球成了在瑞华人中的最大的家庭乐趣。

比赛中年龄最小的球员,14岁的胡文婷从开始热身就非常引人注目。

第二天的上午手里已经捧着她获得的第二个奖杯了――团体亚军。

她在上周瑞典“海盗杯”比赛中获得女单第二的好成绩,在此之前已经赢了很多奖牌。

刚才站在领奖台上,小文婷的脸上分明有些失落。

“这次来是要夺冠的,”她说,“不过现在不难过了。

”妈妈很信任女儿,在一旁默默地观战,给她打气:“以前她输了球会越来越急,然后越打越差,但现在心理素质好很多了,输两个球也无所谓。

”   小文婷在瑞典出生,刚开始跟爸爸妈妈打羽毛球,后来就去西斯塔俱乐部,每周要接受三到四次的专业训练,进步很快。

考虑到她在瑞典出生,中文可能不太流利,我就用英语采访。

但第一个问题还没问完就被她打断了“你说中文我能听懂。

”她每周都要去中文学校。

虽然才14岁,打球和说话都很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妈妈也很为她骄傲:“她的主意大着呢。

”说起将来,她很自信地微微一笑“我在班上的成绩很好,不希望光打羽毛球,也想进爱立信这样的公司工作,当然如果能同时当 羽毛球明星就更好了。

”      中瑞交流 共同进步      哥德堡队的女将丁菲菲打球很有气势,穿一身很中国的红色运动衣。

休息的时候,她就像团火一样在场下跑来跑去。

她的瑞典男友则穿着一身黑色的功夫服,在比赛间隙跟她讨论一些打球注意的问题。

与大多数瑞典人不同,他非常健谈:“中国人很勤奋,慷慨,乐于助人。

”他很早就对中国功夫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边练,一边也慢慢地跟其他瑞典人一样喜欢上了中国的功夫片。

现在他已经是瑞典一个功夫协会的助理指导了:“现在在瑞典中国人越来越多,以前是日本,日本食物、卡通在这很流行,现在渐渐地中国开始火了。

”   与他的座位相对的,赛场的另一边,一个瑞典的女孩子盘腿坐在台阶上,眼神一直紧跟着场上的一个中国男孩子:“我不太会打羽毛球,因为我男朋友才来的。

瑞典,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规模的中国人的比赛

”说话的时候眼神也一直没有离开那个跑动的身影,“我们是上课的时候认识的,他会说中文,我觉得很酷。

”这个夏天她是在中国度过的,觉得中国人跟瑞典人最大的不同,是很有组织性。

瑞典后她一直在坚持学中文,也时常参加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举行的中文研讨会。

瑞典曾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斯德哥尔摩大学也在2005年成立了欧洲第一个孔子学院。

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也会折射在这次羽毛球赛中,影响着中瑞人民日益密切的生活。

交友的盛会      仅有100多中国留学生的耶夫勒也组成由4男4女参加的队伍参加比赛

大家都很热情,为了这次比赛每人需要花费600克朗用于交通和住宿,但是都觉得很值得。

“能见到这么多朋友!不只希望这个比赛一定坚持搞下去,而且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

”队长李诚毅话音刚落,大家都纷纷赞同:“我在其他国家的朋友听说我们有这样的比赛,都觉得很惊讶,很羡慕!我心里特美!”   比耶夫勒更远的,还有从吕律欧坐飞机只身前来的王锦晖,虽然自嘲自己属于业余中的业余水平,而且正处于博士论文答辩的最后紧张阶段,她也亳不犹豫要参赛:“我不在乎名次,能够认识很多朋友我很开心!”实际上她的水平很高,居然接连胜了几场。

场下她的啦啦队中还有年过半百的老学者,锦晖很得意。

胡定医院队的代表在赛场上积极地为以后的羽毛球赛献计献策:“两点意见,第一,奖杯可以流动,每年的获奖队都在上面刻字,这样很有意义:第二,奖品就发体育用品。

”领队陈明开了头,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一听说比赛报名,我们都特积极,找场地练啊,练得那叫认真啊,全都调动起来了。

看,我们这儿,平时不大活跃的女士也被调动起来了。

”   陈明接着说,“如果做个现场调查,大家肯定是百分之二百的满意。

我来瑞典这么多年,除了看电影,就是这次比赛见到的中国人规模最大了。

但看电影跟这没法比,大家来这不仅是比赛,更重要的是交到很多朋友。

人与人之间很容易建立信任感,因为是使馆教育处组织的。

”他来瑞典已经10年了,以前除了工作,也就是住在医院附近的中国朋友们周末会开个派对,偶尔聚一聚。

在国内就开始打羽毛球,打了三四年后,妻子也受到感染,跟着练起来。

新一场比赛开始了,胡定队要换场地了,一边走一边还在讨论着以后要加强技术和战术的研究,备战来年的比赛

为期两天的角逐中,斯德哥尔摩南城队获得团体赛冠军,西斯塔队获得亚军,乌普萨拉队和哥德堡队并列第三。

潘伯骁、朱舜伟分别摘取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桂冠。

获得男子、女子双打第一的分别是潘伯骁和黎坚,郭苏辉和陈静。

何平和朱舜伟最后在混双激战中摘金。

吕凤鼎大使专门赶来为团体赛获奖者颁奖,他说,大赛以庆国庆,迎奥运为主题,不仅为旅瑞学生学者提供了切磋球技、结识朋友、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机会,而且为弘扬爱国主义、传播奥运信息,作出了很有意义的贡献。

他希望大家“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把中国学者的团结向上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