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美术鉴赏力] 如何提高学生美术鉴赏力

摘要:美术鉴赏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审美态度。

但它并非一种天生的能力,需要我们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视觉、生活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渐获得并得以提高。

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不仅是从事美术行业的人应该具备的,而且也是大众应该具有的优良素养。

关键词:美术鉴赏力;提高      美术鉴赏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审美态度,即要以审美的、非功利的态度来欣赏美术作品

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能力,虽然人人都有欣赏美、追求美的天性,但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美,通常为狭义上的美,即“优美”而对于崇高、悲剧、丑、抽象美……等等,没有经过审美训练或审美经验不丰富的人,是很难理解更无法提及鉴赏的。

以雕塑作品“维纳斯”(图1)和“拉奥孔”(图2)为例,前者具有优美的曲线,圆润的形体,静穆的女性美,只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这座雕塑,大部分人都会发出“美的感叹”,而后者则表现了拉奥孔被蟒蛇缠绕至死前的惊恐、挣扎、人物形体极度扭曲,面部表情狰狞,具备美术鉴赏能力的人可以从中体会到崇高之美,而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只能看到痛苦、并认为毫无美感可言。

由此可见。

美术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通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逐渐培养起来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美术鉴赏力呢?   首先,要学习相关的艺术知识,包括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技法理论。

对于中国美术史的学习,我们不仅要熟悉“吴带当风”的吴道子;“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黄筌,徐熙;“照耀古今,为万代师法”的董源、巨然,以及唐寅、文征明等吴门画派,郑板桥、李蝉等扬州画派及各个时期的代表画家,而且要体会到唐的雍容华贵、宋的精细严谨、元的清幽淡然、明清的“水墨为上”,熟悉不同历史时期代表画家及其所属流派的特点。

同时,也要熟悉西方美术史的发展情况,知道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绘画流派的风格特点。

对中话美术发展史了然于胸,能使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找到相应的参照物。

当然,在这里强调把作品放到历史中去,并非是要大家一接触到作品,便马上去考虑它的历史背景,对于作品形式美的感受还是首要的,在感受美的同时调动自己的美术史知识,鉴赏可以更深刻、全面。

其二,要学习相关的哲学、文学、宗教、民俗学等知识。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讲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道理,古今中外的许多大文豪同时也是具有非凡鉴赏力艺术家,这就是他们“积学”“酌理”之所得。

我们讲要学习哲学知识,是因为“一个民族、时代、社会的艺术,必然与这个民族、时代、社会的哲学相联系,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表现出深刻的哲学观念。

中国艺术讲究画以立意,乐以象德,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这种高度的表现性、抽象性和写意性,来源于它同哲学的自觉联系”。

通过中国哲学来研究中国艺术,通过中国艺术所表现的哲学精神来理解它的形式,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意的启示。

西方各个民族、时代、社会的艺术也无不受到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对绘画艺术的影响,近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学习哲学知识不仅能使我们了解艺术作品各个时期的哲学基础,而且也能培养自己的哲学思考能力。

文学与绘画向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诗经图》即是用绘画的形式对诗经的图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亦是以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对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的再现。

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

此外,对宗教、民俗学也应有一定的了解。

宗教在西方美术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世纪时期绘画大都是为基督教服务的,即使到了文艺复兴及其以后,仍然有许多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

中国的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历史瑰宝不管从其内容还是其功能都具有宗教性质。

另外,学习一点民俗学对我们欣赏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的民间艺术,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学习一些相关的文史哲知识,是提高美术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三,要培养自己对美术作品甚至现实生活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力是主体对艺术形式和自然形式的敏锐把握,是对形式中情感因素的直觉体验。

例如在梵高那旋转的笔触中体会其内心的焦躁与不平静(图3),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4)中体会中国文人出仕和归隐的心理状态,甚至在生活中对冬去春来、浩瀚星空、花开花落等生命运动形式的体验。

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审美感受力正是这样一双善于发现美、扑捉美的眼睛,而尽可能多的接触艺术作品,用心欣赏大自然中的美而非熟视无睹,又是练就这样一双眼睛的先决条件。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力呢?多看美术作品,能训练一双善于识别的眼睛。

但是多看并非是要大家毫无选择地去看,刚开始接触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多看名画,中外名画是艺术家呕心沥血之作,经过岁月的检验,在今天依然焕发出耀眼的光彩,证明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多看这样的作品,能培养我们较高的艺术品位,以后在鉴赏今人的作品时有一定的参照。

鉴赏名画的过程中,要尽量调动自己的感性直观,观察、感受、体昧作品中的形体、色彩、构图,经过一定时间之后,自己的辨析力、感悟力便会逐渐丰富起来。

另外,多以审美的态度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美也是提高审美感受力的有益途径。

人们常说诗人、画家大都是十分感性的,如果在这里把感性理解为对大自然对生活具有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历史上那些优美的诗句,如“人间三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抒写的都是我们可接触的自然之境,然而在诗人笔下它们却成为了千古绝唱。

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描绘日常生活、大自然的画作。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以审美的态度去体验平常之美。

第四,培养开放的艺术观念。

艺术观念是主体对待不同风格、流派的美术作品的观念、看法。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开放的艺术观念,既能欣赏具象、美又能欣赏抽象、丑等不同风格的作品

德拉克罗瓦在《论美》中指出:“只有具有卓越智慧的人,才会喜爱各种类型的完美,根据有学问的人的意见,在各种类型的完美之间,存在着无底的深渊……”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指出:“艺术并不是自然物象的摹写,而是与自然平行的和谐体。

”对于绘画艺术,并不是只有具象的、写实的才是好的作品,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各种类型,甚至是相距颇远的艺术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艺术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和本质的理解。

例如在本文开篇即提出的“优美”与“崇高”之别,“我们既要能欣赏自然之中的风和日历,也要能感受狂风骤雨:既要欣赏艺术品的精细纤巧,也要能领会建筑的高大宏伟:既要欣赏李清照的婉约,也要领会苏轼的豪放;既要欣赏《蒙娜丽莎》(图5)的女性美,也要能感受《呐喊》(图6)带来的心理体验”。

另外,许多人把绘画,特别是油画看成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复制、摹写,把是否画的像、画的逼真看成是评价其优劣的标准。

美术史上,特别是西方美术史上,真实再现客观存在的确曾一度成为绘画的主要目标,但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科学技术的进步,绘画丧失了其纪录的功能,画家也逐渐由“写物”转向“写心”,即把重心从客观事物转向了画家自身,绘画越来越成为画家传达自己情感的载体。

我们一再强调在鉴赏一幅画作时,要调动自己的感性直观,去体会包含在作品中的画家的情感,也正是因为近代艺术的这样一个特点。

当然,即使是具象的作品,画家在创作时也会按照需要对对象进行艺术的处理,其作品同样渗入了画家的情感。

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能使我们产生共鸣的只能是共同的心理体验。

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开放的艺术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鉴赏更加宽泛、更加丰富多彩的作品

美术鉴赏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它既需要我们逐渐积累艺术知识,培养审美感受力和艺术观念,也与我们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密切相关。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点滴做起,相信你的鉴赏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