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思考和建议

摘 要: 汶川“5·12”地震已进入灾后安置和重建阶段。由于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受灾地区的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从地质、水文、气象诸多自然角度,考虑建筑的标准、厂房选址、住宅宜居性,还要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人口密度和发展潜力,考虑区域的主体功能、产业定位以及城乡一体化布局;不仅要有高标准的设计规划,还要有合理可行的投融资方案。因此,重建工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体现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笔者探讨了对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工业企业布局,产业升级,投融资模式,生态承载力,灾区重建   汶川“5·12”地震已进入灾后安置和重建阶段。由于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受灾地区的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从地质、水文、气象诸多自然角度,考虑建筑的标准、厂房选址、住宅宜居性,还要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人口密度和发展潜力,考虑区域的主体功能、产业定位以及城乡一体化布局;不仅要有高标准的设计规划,还要有合理可行的投融资方案。因此,重建工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体现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笔者就初步想到的几个问题抛砖引玉。    一、科学评估灾区生态承载力,适当移民    这次地震伤亡惨重,除了震级高、震源浅外,与这一区域人口和城镇密度较高不无关系。应组织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方专家,对处于地震断裂带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几个重灾区域,进行科学的人口承载力评估。把那些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方,确定为不适宜居住区域,尽可能迁出村民,恢复自然原貌;把一些自然条件恶劣且毁坏严重的乡镇和行政村,考虑进行合并;对有的县城(包括县级市)和地级市主城区的人口和城区面积应限定在一定规模之下,并实施严格的控制。部分山区移民可安置到成都平原甚至外省市。    二、调整工业企业布局,借重建契机促产业升级    据四川省提供的资料,这次地震造成2万多家工业企业不同程度的受损。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过去按照“山、散、洞”布局的三线企业受损最重。对于这类企业重建一般不宜原址恢复,也不宜异地复制。尽可能使这些企业搬进工业园区,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循环经济原理,进行优化配置;对那些损毁严重或已严重落后的技术装备,适时进行更新换代,使重建企业有一个新的高起点;而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新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的企业,要借此时机坚决淘汰关闭。此外,对某些拟建项目尤其是重化工项目(如彭州的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应重新论证选址的可行性。    三、提高建筑标准,改进建筑结构,增加木质房屋    通过这次地震,人们已广泛意识到要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这除了将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提高到七级以上,还要重视建筑材料结构的改进。一是减少钢筋水泥房屋,尽管它还会是建筑材料的主体,尤其是楼房;二是不再建砖混结构的房屋,而代之以框架结构;三是适当增加木质房屋,尤其是乡村。很多发达国家的乡村住宅大多为木质结构,不仅环保,居住舒适,而且木材相对于钢筋水泥消耗的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