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CamIII视网膜成像系统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效果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是未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增生导致的病变, 是引起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一位的小儿致盲性眼病[1],应引起儿科和眼科医师以及早产儿家长的足够重视。随着我国新生儿学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早产儿、超低体重出生儿得到救治及存活的机会,各级医院眼科分科细化、专业力量不断增强,这些因素都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现几率,使发病率和就诊率逐年增长。对低孕周和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开展筛查, 能早期发现和治疗ROP, 减少致盲。传统的筛查方法是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 需要一定的检查经验, 结果不易准确记录。RetCam 数字视网膜照相机(简称RetCam ) 可观察并记录婴幼儿视网膜图像,近年来在ROP筛查中得到一定应用。现将RetCamIII在临床早产儿视网膜筛查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检查新生儿及婴儿174例,其中早产儿158例,共348只眼,其中男97例,女77例,孕周27~40周,平均孕周(32.53.19)周;出生体重960~3500 g,平均体重(1927.6194.53)g;随访时间0~129d,平均随访(18.2614.37)d。   1.2 仪器和设备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美国Clarity公司出产的RetCamIII早产儿视网膜广角成像系统;小儿开睑器。   1.3 方法   所有新生儿家属签署视网膜检查知情同意书后,于检查前以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每10min一次,共3次充分散瞳,0.5%丙美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置小儿专用开睑器,先右眼后左眼,眼表滴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后,使用RetCamIII 按照后极部视盘、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和下方的顺序依次拍摄视网膜照片。检查完毕滴用妥布霉素滴眼液。   1.4 ROP阳性标准及随访处理原则   参照国际ROP分类(ICROP) [2] 和ROP早期治疗协作组(ETROP) [3]的相关规定诊断ROP。视网膜完全血管化者结束检查;轻度病变者每2周复查1次;阈值前病变2型者每周复查1次;阈值前病变1型和阈值病变者48h内进行激光或冷冻治疗;4、5期病变患儿行手术治疗或随访[4]。   2 结果   所有参与检查的174例小儿均顺利完成双眼检查,未发生结膜下出血、角膜挫伤、玻璃体积血以及呼吸、心跳暂停等并发症,筛查结果如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1 例(图1),先天性白内障2例,双眼眼球震颤、豹纹状眼底1例,视网膜出血4例(图2),视网膜渗出7例(图3),视网膜锯齿缘离断1例。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3 讨论   此项研究中我们筛查的174例小儿均顺利完成视网膜筛查,未发现结膜下出血、角膜挫伤、玻璃体积血等眼部损伤及呼吸心跳暂停等严重的全身并发症,充分说明RetCamIII在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中应用的安全性。   目前,国内外有关婴幼儿眼病发病情况有关报道较少。有文献报道新生儿眼病的发病状况,主要是在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筛查时发现的。本研究中筛查的174例小儿中,158例均为早产儿,46例不同类型的眼病检查结果显示婴幼儿眼病发病率较高,各种先天性及后天获得性眼病发病率为:26.44%;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率19.62%,与目前国内其它地区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的相关文献报道基本相符[5,6]。RetCamIII在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中的应用有利于婴幼儿眼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RetCamIII检查时间较短,减少开睑器对新生儿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镜头较小,能较好地置于新生儿眼睑中;酒精消毒能有效防止感染性眼病通过镜头传播;镜头呈光滑的曲面,检查中使用凝胶,不会造成角膜擦伤;镜头仅轻轻置于眼球表面,对眼压的影响不大。通过设备的日常保养和检查步骤的规范化操作,我们可以安全地使用RetCam进行ROP检查[7]。   该研究中也发现足月产儿不明原因眼底出血4例,视网膜渗出7例,其中1例眼底出血合并ROP,其余眼底均无ROP表现,视盘、血管及黄斑均未见明显异常。新生儿视网膜大血管扭曲,管径粗细不均,急速连续的转弯与分支血管壁发育不全,视乳头周围有最密集的毛细血管网,这些结构特点都容易产生视网膜出血[8]。本研究中发现的4例视网膜出血经多次随访出血完全吸收。视网膜渗出、出血以及视网膜脱离等后天获得性眼病常见于发育不全儿及非足月顺产儿,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可以引起弱视、斜视、眼球震颤以及永久视力障碍[9],应引起充分重视。 毕业论文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高,一旦发生阈值期病变若未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必要的处理,病情进展很快且致盲率高,有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即便是在我国大型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仍有部分无法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筛查及仍应用直接眼底镜进行筛查[10]。直接眼底镜由于其自身固有的视野范围小,操作经验要求高的缺点在ROP筛查中应用受限,造成检查结果不够准确及误诊、漏诊,带来不必要的纠纷。RetCamIII检查简单可行,风险不高,虽然有资料报道RetCam检查导致新生儿视网膜出血[11],但在我们的观察研究中并未发现。如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不典型病例或难以确诊病例,RetCamIII可进行图片传输远程会诊,避免患儿家长因孩子小、全身情况不稳定等原因回避长途就诊带来的延误诊治。但RetCamIII检查仪购置费用高昂,很难普及到县级以下医院。有研究证实低出生体质量、短孕周、妊娠期并发症及围产期感染早产儿易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2]。所以具备早产、难产及孕期感染等高危因素的婴儿应就近进行眼科筛查,避免不良视力预后。另外,筛查中还发现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不易被患儿家长发现的隐匿病变,充分证实RetCamIII在小儿眼科应用的临床价值。各相关临床科室如妇产科、儿科医师应充分重视小儿眼病的发生,向患儿家长告知检查的必要性,通过微创甚至无创的检查进行筛查,使小儿眼病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盲的发病率,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代写论文   参考文献   [1] 吉桂芳,徐洪妹,沈红芬.上海市盲校学生病因及视力调查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6,26(9):622—623.   [2] The Comm itte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A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J]. A rch Oph thalmol, 1984, 102: 1130—1134.   [3]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