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农村啃老【“啃老”:未来中国家庭“第一杀手”等】

“啃老”:未来中国家庭“第一杀手”  梅志罡      最近十余年,“啃老族”一词在中国的都市中流行。

许多处于青壮年阶段的人,无论是否参加工作、有无收入、收入水平高低,都要继续依靠父母养活。

这一现象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

有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中国啃老族”的队伍还将扩大。

中国将在十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这并非危言耸听,现实表明,“啃老”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啃老”是一个与家庭不能分割的概念。

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部拥有。

而这类小孩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社会责任感。

也就是说,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

精神上始终处于襁褓之中。

另外,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带来的物质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协调,使得许多人变成了文化上的边际人,诸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炫耀消费等成为青年一代中常见的现象,城市青壮年通常会因为经济生活难以自我满足而“啃老”。

“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父母自己购房是一批城市青壮年“啃老”的一种重要形式。

笔者认为,“房奴啃老”只是事情的表面,“房价啃老”才是事情的实质。

房价压力的另一方面还有消费心理的因素。

“房奴”们不顾自己的经济水平,非要买属于自己的房,总想着买套比他人更大更好的房,这有时甚至成为对个人尊严感觉到不满足时的一种补偿。

为此,中国普通市民在结婚买房、买高档家具、婚宴上几乎花尽了自己甚至包括父母的一生的积蓄。

当然,还有就业、社会保障缺失的压力等等。

毫无疑问,由于啃老大军一天天的扩大,中国已经形成啃老亚文化。

笔者希望通过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社会意识引导的连动机制之建立,改变这一状况。

孟子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此言恰当地表明个人、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即匹夫强则家庭强,家庭强则国家强。

读书与眼镜  金丝燕      古希腊、古罗马或拜占庭时代,诸神是从不管文学的,古希腊及拉丁神话人物的画像,也从来没有一个与书为伍的。

基督教第一个将书放在它的上帝手上。

从十五世纪始,基督教圣像上除了书,又有了另一个象征:眼镜

当然,谁也不敢想象圣父圣子是眼力不佳。

圣像上的圣徒们如圣-托马・达甘(SaintThomas d’Aguin)、圣一奥古斯丁以及被基督教教规所接受的古代作家如西赛罗、亚里斯多德等常常手上拿书,戴着象征博识的眼镜

十四世纪初,已经开始出现在画上添画眼镜的风气,以示博识和圣贤。

维也纳纽玻格(Neuberg)修造院里有一幅十一世纪的名画《圣母永眠》,圣母静静地躺着,周围站着两排十分悲伤的圣徒学者,一位年青入托着一本厚书,转向后排一位白胡子老者。

三个世纪以后,也就是在十四世纪期间,这位老者被不知名的一位画家戴上了眼镜

这一史上的细节足以显现眼镜的特殊意义。

当然,历史上眼力不佳的人物确实不少,有亚里斯多德、路德、歌德、席勒、济慈、华兹华斯、泰戈尔、乔伊斯等,不包括失明的荷马与密尔顿。

那时,解决阅读困难的方法只有三种:请人念,看特大字号的书,或高价买一种特殊的宝石,如祖母绿,用来助读。

直到十三世纪,弱视者的命运才有了根本的变化:人发明了眼镜

从十三世纪眼镜发明直到十五世纪眼镜都十分昂贵、戴眼镜读书,简直是奢侈。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