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政府职能转换

一、转换政府职能的时机十四大确立建立主义市场体制已经6年多了。

体制改革,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改革时间和力度来看,无疑,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性,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来看,是先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然后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原有的政治体制发生尖锐矛盾时,政治体制改革才被提到日程上来。

从我国改革过程来看,也是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实践证明,这种改革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更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何通过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

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比较大的有过三次:1983年、1988年、1993年。

这几次改革在当时的条件下难度是很大的,可以说成效甚微,出现了改革———精简———膨胀的局面,尤其是转换政府职能力度不大。

政府职能转换必然在改革———精简———膨胀的怪圈中恶性循环。

这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改革之初从根本上说是在计划经济的总框架内进行渐进式调整,政府机构或政府职能对经济发展的阻力还不大,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政府矛盾还不尖锐

虽然企业与政府存在着一些矛盾,但企业还离不开政府,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势不强劲。

其二,上还没成熟,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规律性认识还不足。

我们中央党校在80年代中期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所,并办了一个刊物,后来有所变动,但研究没有停止。

现在时机成熟了,需要我们认真以往经验,加大研究和改革力度

其三,政府需要有权威,但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政府难以放权,按新体制要求,该管的未能管好,不该管的管起来不放,这实质上是政府职能错位。

1993年改革力度大一些,主要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动,但这次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转换政府职能

由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权责关系暂不规范,以致在一些领域政府权力无限大,责任可以无限小,加之受利益驱动导致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

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协调性成了最紧迫的课题,特别是一些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于是有了十五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九届人大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以及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机构和人事体制改革

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也就是说,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二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有其规律性,可以说是各国改革的共同规律。

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改革来很好地解决个问题,使两种体制改革协调起来。

二、转换政府职能的原则。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