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转移瘤的MRI诊断

【关键词】 脊柱;,,转移肿瘤;,,MRI诊断

关键词: 脊柱; 转移肿瘤; MRI诊断

脊椎是转移瘤好发的部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减轻可能的脊髓压迫十分重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MRI因其独特多方位成像和良好的软组织显示,在骨转移瘤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复习文献[1~6],本文对24例脊椎转移瘤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脊椎转移瘤的MRI征象,并对一些误诊病例作出反思。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转移瘤中,男16例,平均年龄57.3(39~79)岁,女8例,平均年龄55.6(43~76)岁。其中22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肺癌12例,乳腺癌3例,前列腺癌、肾癌各2例,食管癌、甲状腺癌、直肠癌各1例,原发灶不明的2例。

1.2 方法:使用HITACHI 0.3TMR成像仪,脊柱表面线圈,常规做SET2WI 、T1WI和GRE T2WI T2WI: TR4000 TE125 FOV300 FA90 层厚5mm 间隔1.0 NSA4 freq288 phase 224 T1WI:TR 400 TE 25 GRE: TR700 TE35 FOV200 FA30采集矩阵256×384。本组病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①骨质破坏的分布;②骨破坏的形态及特点;③椎管受累合并病理骨折;④椎旁软组织;⑤附件受累

2 结果     24例骨转移瘤中,其中21例诊断正确,2例分别误诊为结核,1例误诊骨髓瘤。在诊断正确的21例中,共检出69个病灶,胸椎受累38处,其次是腰椎及颈椎,附件均受累椎弓根均受侵犯,其中椎体中单独侵犯椎板、棘突2例。在显示的病灶中大多呈不规则形状,较小病变呈类圆形,除1例前列腺癌转移呈长T1短T2外,大多呈长T1长T2,部分呈混杂信号,总体来说也具混杂的长T1长T2改变。在13例有剧烈疼痛的患者中均发现明显病理性骨折和软组织肿块,表现为骨质破坏椎体塌陷,见骨块及软组织块影突向椎管压迫硬膜囊、神经根及脊髓。

3 讨论    骨转移性肿瘤在骨良、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仅次于肺和肝转移瘤。转移途径主要是血行转移,少数可直接由原发灶侵犯。绝大多数由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乳癌、肺癌和鼻咽癌转移,少数是由骨肉瘤、尤文瘤和恶性淋巴瘤转移而来。病灶多位于髓内,多见于红骨髓丰富之处。可引起溶骨性破坏,有的可伴反应性骨质增生。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溶骨型最为常见。MRI诊断转移瘤的依据是骨髓内脂肪受浸润,脂肪信号为肿瘤信号所代替,因此能检出X线、CT甚至核素骨显像不易发现的转移灶,能发现尚未引起明显骨质破坏的骨转移瘤,并能勾划出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分布和临近组织是否受累。但是脊椎骨转移瘤MRI信号缺乏特异性,不能单凭信号强度的改变做出定性诊断病灶呈多发性及跳跃性分布是转移瘤的强有力证据[1],尤其是椎弓根的受累及单个椎体单纯的附件如棘突破坏更强烈提示转移瘤的诊断。    转移瘤的诊断关键在于原发肿瘤的发现,在原发病灶未被确立之前,有时诊断是很困难的。最常见的是骨髓瘤,也是中老年人易患病,MRI在 T1WI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病灶大小大致相仿,在脂肪信号衬托下表现为椒盐征,T2WI一般表现为高信号,对治疗有反应则表现为低信号。我们1例转移瘤患者误诊骨髓瘤,就是该患者检查腰椎时发现腰椎多发的小类圆形破坏区,椎弓根阳性。后来随访时诉胸痛咳嗽,拍胸片及胸椎检查,发现肺部占位,胸椎也见多发椎体破坏,其中2个椎体椎弓根明显破坏病灶大小不一,明显的软组织肿块,遂诊断为肺癌骨转移骨髓瘤的表现可完全与转移瘤重叠,也有少数有椎弓根的破坏、病理骨折和软组织块影,但其软组织块影较转移一般较局限,很少跨越椎间盘。骨髓瘤破坏一般边界清楚,而转移瘤边界不及骨髓瘤锐利,其形态与骨髓瘤比相对不规则、大小也不一致,病灶大小相仿更支持骨髓瘤。骨转移病灶周围骨小梁破坏时粘液成分较多以及周围细胞水肿,因此T2WI显示转移灶等高信号周围常有一条高信号带环绕称为“晕征”[2],多发性骨髓瘤病椎T1WI显示为等信号,T2WI和脂肪抑制成像则表现为高信号,周边相对低信号,但骨髓瘤进展迅速时仍很难鉴别,找到原发灶或骨髓穿刺涂片找到骨髓瘤细胞和本-周蛋白阳性有助于它们的鉴别。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