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收支解读我国涉外经济的发展(一)

[摘要] 1978年,我国经济开始走向世界。1996年12月1日,我国承诺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内涵”开放的阶段。在入世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收支的角度分析全球国际交易发展的特点、回顾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历程、展望我国涉外经济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当前我国涉外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球国际交易发展的趋势。

在经历了六十年代的黄金发展时期之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为了获取更高的预期回报和分散潜在的风险,开放、竞争、高效的区域性贸易和金融市场开始逐步形成,各国经济融合和渗透进一步走向深入。伴随着全球贸易和金融自由化进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国际交易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国际交易全球经济发展最活跃的要素之一。

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1980年——2000年全球国际交易(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下,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的总量从3万亿美元发展到15万亿美元,增长了4倍,年均增长9%。根据世贸组织和IMF的有关统计资料,1990年—2000年全球国际交易年均增长10.2%,远远高于全球商品生产2.5%和世界GDP2%的发展速度。全球国际交易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2.货物贸易仍然是国际交易的主体,但份额呈下降趋势。

货物贸易作为国际交易的原始形式,在过去的近2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规模从1980年1.7万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6.8万亿美元,增长了3倍。截止2000年,国际货物贸易国际交易总量的比重为43.78%,远远高于服务贸易、投资收益、直接投资证券投资10.97%、11.01%、11.50%和11.43%的份额。因此,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货物贸易将依旧是国际交易的主体和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从货物贸易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其它国际交易形式(如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的快速发展货物贸易国际交易中的份额将呈下降趋势。

3.传统交易发展平稳,投资发展依然强劲    货物、服务贸易和其它投资等传统交易方式,1980年—2000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8%和7%,发展较为平稳。但同期全球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发展迅猛,20年内分别增长了34倍和3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9%和20%。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预计这种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强化,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将是今后全球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

4.证券投资成为投资的主要形式。

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性投资模式。开放的金融市场逐步形成,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证券投资发展日新月异。从1980年的480亿美元,猛增为1.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近20%,已成为投资的主要形式。证券投资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和锁定投资风险,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投机行为和剧烈的市场波动。因此,如何有效的引导和规范证券投资行为,化解和防范证券市场的内在风险,将是实现经济平稳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我国涉外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涉外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在1978年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在原有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我国资源比较优势,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同期的国内其它生产部门相比,长期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