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海棠溪 民国重庆海棠溪

如今,重庆那有名的海棠溪已经消失。

想当年,“海棠烟雨”乃“巴渝十二景”之一,是何等的美丽。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有诗云:“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

人世不思珍卉异,竞将红缬染轻纱。

”写的就是“海棠烟雨”。

可惜,那情景莫说是我们,就是100年前的人,也已经没有缘分看到那红如仙霞、茫茫一片的海棠花。

向楚《巴县志》曰:“其名为海棠,或曰昔多海棠,以此为名,或又曰盛夏洪流大江灌入溪中,三五(农历十五)之夕,月光激射江波喷发作朵朵海棠状,遂名溪。

”向楚是重庆人,生于1877年,他都没见过那成片的海棠,何况我等!不过,“月光激射江波喷发作朵朵海棠状”的情景,上个世纪60年代都还可以看到的。

海棠溪发源于南山北坡,由西南向东北,蜿蜒十余里,一路上接纳了好几条山溪涧流,又忽地转了一个弯,向北注入长江。

那溪两岸地势低缓而开阔。

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海棠溪依然溪流潺潺,溪侧菜地葱茏一片,春有桃花李花点缀其间。

若遇春雨,南山空蒙,溪水叮咚,更叫人流连忘返。

王尔鉴《巴县志》说:“溪右高阜,竹树阴森,春晓将暾,淡烟微布,细雨如丝,溪流映带,其山娟秀,绰约如藐姑仙子,凝立于素绡帷中,含睇微笑。

”那景色之美,令人神往。

涨水季节,长江水倒灌进来,溪面开阔如江河湖泊,小船可以一直划到罗家坝,在那住户的门前屋后停泊,又颇有江南水乡风味。

最妙的是秋冬时节,夜阑人静,月亮高高挂在天上,大地恍若水中,那溪面上浮起缕缕白雾,刚好将溪谷罩住,轻柔起伏,微微飘动,犹如“潜龙在渊”。

笔者当年就读于向家坡上的南山中学,不管回家还是返校,都要穿过那海棠溪。

站在溪边,洗一洗手,浸一浸脚,清凉舒服之极。

有时候,几个同学将书包丢到一边,下到溪里去捉鱼捕青蛙扳螃蟹,或脱个精光洗澡游泳,那乐趣至今记忆犹新。

海棠溪原来是个小渡口。

旧时,从重庆城去南岸,可以出太平门到海棠溪,然后沿黄葛古道上黄葛垭。

如果去贵州方向,则出南纪门到黄葛渡,上南坪场,走丹桂到土桥。

上个世纪30年代,相继修通了川黔、川湘公路,其起点都在海棠溪,于是海棠溪也就开始繁荣起来,成为重庆的南大门,当年盛极一时的黄葛渡也由此日渐冷落。

海棠正街靠东,不在公路上,海棠溪码头也逐渐取代正街成为闹市。

那时,码头上店铺鳞次栉比,江边的船舶密密匝匝,待渡的汽车排起长队,赶船的行人来去匆匆。

直到1980年长江大桥修通后,海棠溪才失去交通要道的地位,随之冷落了,萧条了。

后来,又把海棠溪拦腰截断,在上面填土修建南坪至上新街的公路,使好端端的一条山溪成为下水道,成为臭水沟,那“溪邃怜香国,山容映海棠”(王尔鉴诗)便只能成为记忆了。

海棠溪入江处有一大石桥,拱式单孔,建于清同治六年,连接着海棠正街和码头,名通济桥。

桥西原有一古树,每年涨水,或没其顶,或淹其腰,或仅齐其脚,成为活的水文记录。

海棠溪外,原是大片沙滩,中间还有石梁。

冬春水枯露出,夏秋涨水淹没。

最麻烦的是水已涨,但尚未将其淹没时,过江轮渡只能到沙滩外面,乘客下船后,要步行一段沙滩卵石路,还要再乘坐小木船过内河,才能到岸。

修建南滨路,彻底改变了海棠溪,溪流不见了,通济桥被埋没了,就连那沙滩也被圈进来一大半,使海棠溪口成为一个大广场。

广场上植有大榕树,建有舞台什么的,每每有演出之类的活动,便在那儿举行。

而靠山一面,则是新修的各种各样的餐馆,夜夜热闹,生意兴隆。

那著名楼盘海棠晓月,本来并不在海棠溪,而在玛瑙溪,却巧妙借用了海棠溪“月光激射”“江波喷发作朵朵海棠状”的名声。

目前,海棠溪的地价还在继续升温。

海棠溪汽车站那块地盘,准备修五星级宾馆。

当年看“海棠烟雨”那个地方,正在修建体育场馆。

原川黔公路海棠溪至四公里段也正在改造。

据说,今后重庆的城市铁路还要在罗家坝附近修建一个车站。

又据说,将在百子桥附近修建一个人工湖泊,在其周围修建高档住宅区。

不管怎样,整个海棠溪将全部消失,成为下水道,而海棠溪流经的那片山谷平坝,也将成为重庆新的亮点。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