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逆和胃汤”治疗呃逆52例

摘 要:目的:观察“降逆和胃汤”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呃逆病人采用“降逆和胃汤”辨证施治,每日一次。结果:经治疗52例病人中治愈44例,显效6例,无效2例。结论“降逆和胃汤“治疗呃逆疗效显著。

论文代写。

关键词:降逆和胃汤 呃逆

呃逆一症,轻重差别很为明显。如果偶然发作,往往轻浅,常常可以自行消除。也可以刺鼻取嚏;或者惊吓其人,又或者嘱其闭气不得出入,均可取效,若或持续不断,绵绵不绝,则需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方能渐平。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以自拟“降逆和胃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门诊患者,年龄最大72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38岁。接受降逆和胃汤治疗疗程最短一天,最长十五天,平均7天。病人均诉脘闷不舒。呃逆频作,纳少,或得寒则甚,得热则减,或口鼻烦渴,又有食少倦怠或口干烦躁者。其中以呃逆连声,脘胁胀闷,心下痞满者为多,共34例,占61%。  二、治疗方法: 降逆和胃汤组方:旋复花(布包煎)9g,代赭石30g,法夏9g,白芍18g,川楝9g,甘草9g,黄连6g,得热则减者,加生姜9g、丁香6g,口臭烦渴者,加生石膏15g、黄苓9g,心下痞满者加木香9g、乌药9g,食少倦怠者加黄芪30g、白术9g,口干烦躁者加生地9g、北沙参9g。每日一剂,水煎3次,取汁500毫升,分3次服完。  三、治疗结果:  显效(44例):经服药1—7天呃逆症状完全消失;有效(6例):经服药7—10天后呃逆频率减慢,持续时间缩短,呃逆未完全消除;无效(2例):服药10天后呃逆症状无改善。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四、讨论与体会: 呃逆者,多由胃失和降,反冲上逆而致。《景岳全书·呃逆》篇说:“凡九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兼有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故本病认虚实为纲。实者,不外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虚者,乃因久病耗气伤阴,影响胃气通降,逆上动隔而致。本方中,代赭石体重沉降,善镇冲逆,旋复性温下气,法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急,黄连苦降,川楝宽中。胃寒者加丁香、生姜温胃散寒止呃,胃热者加生石膏黄苓清火降逆,气郁加木香、乌药以顺气,脾胃阳虚加白术、黄芪温脾胃,和中降逆,胃阴不足者加北沙参、生地甘寒生津,养胃止呃。诸药合参,共奏降逆和胃之功。  五、病例两则  (一)王某某,女,61岁,自诉呃逆5日余,呃声低弱,面色苍白无华,饮食不振,身倦无力,舌质淡营薄白,脉沉细弱,二便如常。辨为脾阳不升,胃气上逆。治宜温补脾胃,升清降浊。方以:旋复花(布包煎)9g,代赭石30g,法夏9g,白芍18g,川楝9g,甘草9g,黄芪9g,党参9g,白术9g。水煎服,日服一剂,1日三次,服用三剂后诸症减轻明显,守方继进3剂,以巩固疗效。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二)李某,男,44岁,素喜醇酒辛辣,呃逆突作,呃声洪亮,呼气臭浊,烦渴喜饮,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像滑数。是为胃火上逆,胃失和降。治以清热泻火,降逆止呃。方以:旋复花(布包煎)9g,代赭石30g,法夏9g,白芍18g,川楝9g,甘草9g,黄连6g,生石膏15g、黄苓9g,水煎服,日服一剂,1日三次,服用一剂呃逆频率明显缓解,余症亦然。继进三剂后,诸症消除、得舒。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作者:康忠兰,女,汉族,1970年出生,学士学位,中医主治医师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