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贝叶经全集》背后的人物故事

两千多年前,上座部佛教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并大约在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期间,分别从泰国、缅甸传入我国的傣族地区,与傣族的原始宗教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傣族特色的贝叶文化

下载论文网   不起而游览,不风而清凉。

得世界于莲花,寄文章于贝叶

这是唐代“诗佛”王维《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并序》中的句子。

其中“贝叶”便是指贝叶经

贝叶经是指用铁笔刻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及其相关典籍,起源于印度,在我国自唐以来已有上千年历史。

我国西南部的傣族聚居区,是世界上南传上座佛教传承并继续保留使用贝叶经的为数不多的地区之一。

由70多位专家、高僧历经9年收集整理而成的百卷巨著《中国贝叶经全集》在2010年初夏全部出齐,使得隐藏于西双版纳热带丛林中的贝叶文化,终于重见天日。

这是中国傣族历史文化一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理,也是我国南传上座佛教经典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汇集。

《中国贝叶经全集》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南传上座佛教原典、历代高僧大德的著述以及佛教教义衍化或改造过的世俗经典。

其中大量的世俗内容,如傣医、天文、地理、教育,甚至乡规民约等,涵盖了傣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研究傣族历史文化提供了新鲜活泼的资料。

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孔雀公主》的故事,便源于贝叶经

提起西双版纳,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她迷人的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更吸引人的,其实是其所独具的佛教文化

西双版纳民族众多,大多信奉佛教,而傣族更是一个在历史上全民信仰南传上座佛教民族

两千多年前,上座部佛教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并大约在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期间,分别从泰国、缅甸传入我国的傣族地区,与傣族的原始宗教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傣族特色的贝叶文化

西双版纳傣族寨寨有佛寺,寺寺有佛塔。

佛寺、佛塔不但是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也是收藏傣族史书和文学艺术书籍的图书馆。

西双版纳傣族儿童到七八岁都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和尚,系统地接受宗教文化教育。

大部分人到十五六岁还俗,少部分人继续学习并终生出家。

傣族男子若没有当过和尚,就是“岩里”(生人),会被整个社会瞧不起。

傣族世居云南,同时又是一个跨境民族,与东南亚的泰人、老族、掸族和印度的阿洪泰族等民族同源、文化同根,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佛教

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傣族人民不断地创造和丰富着自身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保持着鲜明的民族个性。

傣族被称为“水的民族”,他们喜欢滨水而居,而且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观念,对水、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敬爱之心。

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界的一切与人一样,也有灵魂与生命,都有神灵的主宰,人与自然是可以相互信赖与交流的。

傣族地区总是那样的山色葱绿、水流清澈、田畴规整、天空湛蓝,社会和谐安宁。

傣族人认为,这些都和傣族贝叶经的传承、教诲密不可分。

关于《中国贝叶经全集》的出版,第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是胡廷武

2001年4月,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云南大学共同召开首届全国贝叶文化研讨会,时任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的胡廷武受邀出席,并撰写论文《中国贝叶经价值论纲》。

此文一出,立即引起了西双版纳州政府的注意,并促使州政府做出了收集整理翻译出版贝叶经的决定。

胡廷武任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期间,贝叶经全集正式在该社立项,但后来由于胡廷武退休等原因,不了了之。

贝叶经的缘分让退休之后的胡廷武依然停不下来。

他到处奔走,最终将该项目推荐给了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中国贝叶经全集》这一鸿篇巨制因而得以落户人民出版社。

贝叶经胡廷武带入了佛典这一新的领域。

他认为,佛经是哲学、社会管理科学、心灵之书,并建议身边所有的朋友都学佛。

爱之殷殷,期之切切。

胡廷武《论把西双版纳打造成贝叶文化大旅游区――兼论新观念旅游》一文,从“生活在别处”的新旅游观念入手,提议把西双版纳打造成一个佛教人文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旅游区。

这篇论文中的不凡见地,为西双版纳旅游事业的升级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刀林荫,西双版纳州州长。

这位总是穿着一身典雅的传统傣装,苗条而柔美的傣族女子,是西双版纳地区的封建领主――傣王的后代,一位真正的公主。

她身上具有傣族这个水的民族柔而不弱的典型性格。

21世纪初,作为主管文化事业的副州长,刀林荫大刀阔斧,独辟蹊径,走政府出力、企业出资的政企联合之路,积9年之功,终于完成百卷本《中国贝叶经全集》的翻译整理工作。

2002年,为解决无法将傣文输入电脑的障碍,西双版纳报社与山东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新老傣文计算机组版系统并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傣文报纸和书刊印刷长期存在的问题,填补了国内西双版纳傣文电脑处理方面的空白。

2003年,全州傣汉学者和高僧集中办公,这一年4月,第一卷《佛祖巡游记》正式出版。

2005年4月起,政企合作,得到人民出版社及昆明某经贸公司的支持,《中国贝叶经全集》各卷陆续出版。

在《中国贝叶经全集》新闻发布会上,有一位僧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就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双版纳州政协副主席祜巴龙庄勐。

“祜巴勐”是全西双版纳的祜巴长老,是中国南传上座佛教的最高等级僧人。

祜巴龙庄勐大长老是勐海县人,童年时随父母去了缅甸,1973年在缅甸出家,读过中级、高级佛学院,还曾到泰国的佛寺进修。

1980年升为比丘,担任佛学院的教师。

20世纪80年代,国家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南传上座佛教西双版纳也得以发展。

但经历过“***”劫难之后,已经再难寻觅精通佛学的僧人。

于是乡亲们写信邀请还是“都龙庄”的大长老西双版纳探亲,并担任寺庙的住持。

与传统僧人不同,祜巴龙庄勐大长老相当关注现代教育问题。

在他主持制定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僧伽管理的若干规定》中就要求儿童僧侣必须到学校接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所以现在在西双版纳能见到很多小男孩白天上课,晚上则到寺庙去学习。

大长老还创办了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

在课程的设置上,除要求僧人要精通佛教知识以外,还要求熟悉傣文化和汉文化,懂英语、会电脑。

在《中国贝叶经全集》的翻译整理过程中,祜巴龙庄勐大长老也付出了相当多的心力。

《中国贝叶经全集》的出版不但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这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的大事。

毕竟,在物质日趋同质化的时代,能够保有文化的异彩缤纷是一件多么不易而又可贵的事。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