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假新闻不能顾此失彼_打击假记者假新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新闻报纸的生命。

报纸就是原子弹”(邱满囤语),“报纸就是十万泰瑟枪”(拿破仑语),大众传媒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宣传载体、舆论阵地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乃是每个从业者应恪守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良知。

新闻的危害比假冒伪劣产品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上,慈禧太后曾根据道听途说的假新闻盲目向11国宣战,结果是赔上了十几万人的性命和白银4.5亿两,大清国也从此走上了覆灭的不归之路;袁世凯也曾根据儿子袁克定制作的假新闻悍然称帝,最后众叛亲离,全国共讨之。

打击虚假新闻,实乃民心所向。

我国新闻出版界曾多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严厉打击和专项治理,但是虚假新闻这一社会公害却是打而不绝,治而不死。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虚假新闻“泛滥成灾”。

一些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为了发行量、点击率、收视率,不惜手段地制造吸引眼球的“轰动效应”,于是“纸馅包子”出笼,“人下鸡蛋”之类稀奇古怪的虚假新闻也被制造出来。

的确,这些虚假新闻泛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虚假新闻造谣生非,颠倒黑白,追求低俗,巨大的破坏力正在瓦解公众对媒体公信力的信心,也对我们传统的新闻价值和职业道德构成挑战,突破正义、道德、法律的底线,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和谐社会的安定团结,不施以重拳打击可了不得。

但是从打击虚假新闻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法则”,即打击虚假新闻,只打“负面影响”的假新闻,而那些“正面影响”的假新闻从未喊打过。

正如一些群众戏说的,“好事就是花大姐,坏事就是秃丫头”。

“秃丫头”们制造有“负面影响”的虚假新闻要打,而那些“花大姐”们制造的有“正面影响”的虚假报道同样不可小觑。

一些人抱着“礼多人不怪”、“吹牛皮不犯法”的态度,无中生有,“以一当十”,虚假浮夸,黑白颠倒,芝麻吹成西瓜,死的说成活的,领导的本职工作成了“丰功伟绩”。

那些正面报道虚假宣传,领导看着高兴,叫“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群众看着生气骂娘:“如今的报纸不是人看的,尽吹牛!”   大跃进时期流行一支歌:“东风吹哎,东风吹,吹得那社里的小猪比大象肥。

”弄虚作假的浮夸风让人们吃够了苦头,为啥至今不长记性?领导鲜有看了虚假正面报道“不高兴”的,而是“味道好极了”。

老百姓骂娘,也没人理会。

正面报道虚假现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它不亚于“负面报道”的杀伤力;所带来的后果之严重是可怕的。

不仅造成“经验”的不可信,典型人物的不可学,更重要的是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造成的统计数字失真,造成决策失误,还会掩盖矛盾,造成虚假繁荣,最终祸害的是国家和百姓。

因此,我们在打击治理虚假新闻时,千万不能忽视“正面报道”的虚假现象,要像打击“负面报道”一样打击正面报道”的假新闻,千万不能顾此失彼,一手硬一手软。

虚假报道不论“秃丫头”也好,“花大姐”也罢,“格杀勿论”。

(作者为知名时评人)      链接   范苏苏:传递“扭曲价值观”是一种社会病   我们必须承认,娱乐替代文化以及娱乐庸俗化的现象大量存在。

很多有思想深度和宝贵文化价值的作品,都曾被娱乐化所“伤害”。

健康的文化产业和单纯的娱乐是两个概念。

比如某些“选秀”活动,如果定位合理、适当,就是为有梦想的人提供一个舞台。

但是如果渲染过度、并且传递一种扭曲的价值观,那么就成了一种社会病。

其实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高速发展下,新闻传播领域“加速”后产生的负面现象。

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比如去年底开始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环境、体制的不断改善,我们也需要从主观上多一些思考,就是在商业和理想之间寻找一种价值观的平衡。

父亲(范长江)说过一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报人在社会上应当是独立存在的,不是附属品。

”我想有了这点坚持,在面临选择、犹豫不定时就能有取舍标准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