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洽会”二十年

新形势下,如何让西洽会更好地服务当前的经济发展,为陕西、西部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添新的发展动能,是展会主办方和组织方亟待思考解决的新课题。

毕业论文网   陕西省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在经济发展与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探索,举办西洽会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中国东西部合作投资贸易洽谈会(西洽会)创办于1997年,两洽会已从最初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搭建省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和招商引资平台,成长为东中西部合作互动的经贸洽谈载体,再到如今对外开放的丝绸之路国际性大型经贸盛会,在海内外享有广泛的知名度,是参展商和投资贸易商十分看重的展会。

西洽会在20年间,忠实记录着陕西开放合作的坚定步伐。

成长为东中西部地区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互动的载体。

主办方也由原来单一的地方政府,发展为由5部委与31个省级地方政府联合主办。

2015年第十九届西洽会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首次设立了吉尔吉斯斯坦、泰国、格鲁吉亚3个主宾国。

20年的成就与影响   1997年4月,第一届西洽会陕西西安召开。

最早几届的两洽会,是以促进中两部商品贸易为主要目的。

当时的西洽会以商品展示为主,通过这些商品的集中展示、洽谈,促进了地区间的贸易。

到本世纪初,随着两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两洽会转向以投资洽谈为主,其主要同的是促成资本在中两部地区间流动,特别是东部的资本向两部地区流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省份的加入,西洽会的规模越来越大。

此后的20年,伴随着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各主办、支持、协办、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两洽会从最初的几个省区市主办发展到全国27个省区市联合主办,从以商品贸易为主转变到以投资洽谈为主,从一般性的省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平台成长为东中西部合作互动长效机制的载体,成为西安打造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中国西部国际会展中心的助推器。

西洽会在国内同类展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西洽会项目成交量也在逐届增长,1997年的第一届西洽会共签订国内横向联合项目合同305个,总投资额36.4亿元项目协议306个,总投资额40.04亿元;1998年的第二届西洽会,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130个,总投资20.48亿美元,签订国内横向联合项目合同433个,总投资额78.56亿元,签订产权交易合同310个,资产交易总额7953亿元,内贸合同成交总额102.8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32亿美元……2015年5月22日至25日,第十九届西洽会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陕西西安成功举办,其规模和影响进一步扩大。

已经发展成由国家西部开发办、中国贸促会等5部委和31个省级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格局,并首次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担任主宾国,提升了国际化程度,特别是突出了面向中亚国家,“西洽会暨丝博会”是过去已经举办了18届的西洽会的升级版。

第十九届西洽会吸引了98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政要和近2000名境外嘉宾参展参会,同时得到国内多个省区支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了41项主要活动,展览展示面积达30万平方米,本届展会还吸引了4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丝绸之路国际馆参展,有23个国家设立国家馆。

展会期间,共有来自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近10万名客商参展参会,展销特色产品近2万种,参观人数超过50万人次,签订国内联合项目合同总投资额5581.02亿元

陕西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今,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让大形势多变而复杂。

然而,中国实践是“稳中求进”的改革力量,陕西实践是“稳中有为”的举措,西洽会的历届召开和深远影响正是对这一思路的完美印证。

作为西洽会的东道主,陕西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借助西洽会这一平台,招商引资已成为陕西省各地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黄金通道”,项目推介、洽谈和对接成为各市县、各级开发区和工业同区在展会期间锁定的重头戏。

为了更好地利用西洽会这个招商引资重要平台和良好机遇,各市县尽显各自优势,提早准备,精心布展。

大力宣传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县情风貌,将优势项目包装呈现在参会者眼前,吸引了众多客商洽谈合作

毋庸置疑,这些项目的引进签署将对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让各地得到了与西部、与世界沟通了解的机会,从而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大格局之中。

西洽会签约项目中,有多半落户陕西

悉数历年西洽会,西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区、?哄鄙?态区近一半的企业,都是在西洽会上达成的合作协议。

蒙牛乳业、冀东水泥、京润房产、天通石化等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落户宝鸡,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能源基地榆林市,仅引进山东兖矿集团100万吨煤间接液化一个项目,就吸引投资总额突破百亿元

富平小伙用小小柿饼,从保安“逆袭”为食品公司CEO。

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产业,在西洽会这个平台上,都为时代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贡献了力量。

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第十九届西洽会上。

陕西省成功签订各类合同金额5904.78亿元,其中利用外资合同额由1997年第一届的5.18亿元,增至本届的46.56亿元;省际联合项目5581.02亿元,比第一届西洽会的20.37亿元,增长了273倍。

数以亿计的投资金额,翻番的增长倍数,为下滑的陕西经济及时注入了新动能。

这也是人们对历届西洽会的普遍期待和看法。

随着西洽会规模的逐年扩大,西安的会展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最初的陕西国际展览中心,发展到如今的多维发展态势。

一个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展览会或交易会,能为举办城市带来几万、几十万的客流量和几千万、几亿元的收入,有力地带动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翻译、广告、装潢等诸多服务行业的发展

展览活动的产业关联效应最高可达1:10。

同时,展览作为大型展示交流活动,能够集中公众视点、凝聚各方力量、展现科技成果、培育城市精神、引导时尚潮流、巩固经济优势、优化产业结构。

好的展览会甚至能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亟待创新与务实转型   “热闹的签约仪式,喜人的项目数量”,几乎是每一位亲临西洽会签约现场的人最直观的感受。

两洽会闭幕后,各省代表团可谓“满载而归”。

各届西洽会都收获了“亮丽的成果”,各地在洽谈会上的项目推介,以及与客商签订的大量合作项目,这些成果常常数以千亿计,数字惊人。

庞大的合同金额,说明西洽会在招商引资上具有无可置疑的号召力。

西安市某区宣布在十八届西洽会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超过千亿;第十九届西洽会该区组团共签约项目44个,总投资达586.46亿元,而该区近两年的GDP仅为200亿刚出头。

各地诸如此类的案例较为普遍。

连续多年,西洽会的各项签约数字越来越大,以至于人们对数字本身都失去了敏感。

最早的时候,几亿元、几十亿元都是了不得的大项目

但现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都能动辄签约数百亿的投资项目合同,这明显渐渐脱离了实际。

而且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些地区过去的经济增速,也压根没有像他们每年在两洽会上签订的投资项目金额增长那样飞快。

当然,这尚不足以轻易判定那些成果和数字是注水的,但至少它看起来不怎么合理。

与商品贸易相比,投资带来的资本流动,是更高层次的合作,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其他成本――比如说,通过对商品质量和价格的比较,人们很容易作出交易的决策,但对在西部地区投资一间工厂、兴建一家酒店甚至景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地商务考察、投资分析。

这就意味着,那些动辄数百亿元项目投资,是不太可能通过一次为期两三天的会议实现沟通、洽谈、进而实现项目签约的。

这样看的话,那些在镁光灯下的洽谈签约成果,其实只是地方政府对过去一年招商成绩的一次集中展示,至于这两天的洽谈内容,其本身是否直接推动投资决策,并没有太多人去关心。

换句话说,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西洽会的意义并不是能够有一个场合可以与投资洽谈,而是有一个场合可以展示形象、展示成果、展示工作成绩――那些投资合作的成果,就是过去一年的最直接政绩,有广告的效果。

那些越来越惊人的投资数字,或是投资意向,本质上并不是严肃的商业数字,而是宣传数字或是政绩数字。

然而如何保障项目履约,最终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才是西洽会举办的真正意义所在。

对于政府来说,能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真正做到“亲商、安商、助商、富商”,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

部分地区的领导,为了出政绩,想方设法营造轰动效应,在缺乏深入调查的前提下盲目拼凑合作项目,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会留下长期的隐患。

20年来,西洽会陕西累积了众多的客商、项目经济机遇,也成为陕西人一年一度的盛事之一。

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也将于5月中旬在陕西省西安市如期举办,无疑这又将是一次令人关注的重大活动。

新形势下,如何让西洽会更好地服务当前的经济发展,为陕西、西部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添新的发展动能,是会展主办方和组织方亟待思考解决的新课题。

“只有在洽谈中扎扎实实地做好项目的对接工作,使企业通过参会达到预期的目标,西洽会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其国际影响才会越来越大。

”有专家建言,西洽会亟待创新与务实转型,这既包括办会思路的创新,还需要活动组织的创新,也要求服务保障创新。

“一带―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

它的建设,为陕西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

而丝博会的兴起,更令陕西向西开放、深入挖掘自身经济潜力、促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多领域合作有了新的动力。

从成为丝博会的那天起,西洽会又承担了新的历史使命,我们期待着它的华丽转身。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