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经济思想基本特点探析

内容摘要: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叶剑英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经济思想,它们呈现出战略性、系统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特点。

关键词:叶剑英 经济思想 基本特点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叶剑英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战略性      叶剑英历来重视发展生产,振兴经济,这是他经济思想体系的鲜明主题。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提出了“政治运动的目的是调整和系统布局生产”的思想,尤其是在经历了“***”的政治浩劫之后,他更加认识到发展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了全国政权,特别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也正是他与邓小平一起领导全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使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在经济建设中,最关键的就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的现代化。他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场十分艰巨的斗争”。1979年9月,他再次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是对以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路线的根本否定,也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卓越运用,以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是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现阶段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从中可以看出叶剑英的高瞻远瞩。   叶剑英还十分重视城镇建设,把它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他认为,城镇“一方面紧贴着农村,掌握着农村,另一方面又联结着城市。从城市系统来看,它是城市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系统看来,它是周围乡村的上层建筑;从城乡关系看来,它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建设好城镇可以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巩固工农联盟,对于巩固和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意义重大。由此可见,叶剑英善于把握具有全局意义的关键性问题,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这也是他经济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      系统性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丢掉农村,当时在广东主持工作叶剑英及时提出了“巩固城市,依托农村,面向海洋”的十二字方针,以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他认为:“世界上是先有乡村后有城市的,城市如果没有乡村,就等于没有工业原料和市场,就不能存在。”因此城市农村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尽管工作重点在城市,但必须要面向农村,依托农村,密切城乡交流,这样才能缩小差距,巩固工农联盟。   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必然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为此必须对原有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变革,以解放生产力叶剑英指出:我们的工业规模并不算小,许多设备也比较先进,但是生产效率太低。与此同时,原有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导致官僚主义的衙门作风盛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敌”。因此他明确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而且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必须对原来的经济以及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使中央与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这种以改革促发展,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相统一的思想是非常正确的。   叶剑英还看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要消除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还是为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潮,都需要继续提高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为此他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和要求,他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叶剑英是把经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去看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去考察,注意到了整体性,避免了片面性,这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可能。

2 次访问